2020年3月/ 永吉教會圖書館書籍介紹— 書名:受壓迫者教育學
作者: ygchurch 日期: 2020-03-04 23:02
書名:受壓迫者教育學
作者:保羅.弗雷勒 譯者:方永泉
介紹人:陳彥龍 牧師

保羅.弗雷勒的「受壓迫者教育學」,提供對受壓迫者的關懷向度,透過解放教育的實踐,喚醒受壓迫者的思考意識。保羅將關懷教育的重心從壓迫者的身份轉到受壓迫者身上,教育的目的在於喚起受壓迫者的意識,成為他們覺醒的力量,而不是在循環模仿中繼續成為另一個壓迫者。
保羅從壓迫者與受壓迫者間的關係開始,從「人性化」的角度切入這個主題,在人性化的相互關係之中才能夠建立解放的前提,這不是一種恩賜也不是施捨,而是共同參與的真實同在。站在愛的出發點,以「人」看待人,這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也是耶穌道成肉身在世上所行的一切。
教育如何成為壓迫的工具在於囤積的概念,講論式教育的特性在於它所使用話語十分宏亮,清晰地在學習者腦中迴響、記憶,而不瞭解真正的意義何在,也就是講論並不提供一種改造力量,只是讓學習者成為一種容器甚至是接受器,教師可任意在其中塞滿東西。自由教育就在於解放這種囤積下的對立關係,唯有在提問式的教育下,才能打破這種對立,師生是相互的,同時是老師也學生、學生也是老師。提問式的對話內容在於建立批判思考的能力,保羅透過對話幫助當時巴西的不識字的勞工階層,能夠對於自己所處的環境與世界進行批判,這個方式提供了受壓迫者閱讀世界的能力。
保羅給予成人教育一股覺醒的力量。台灣的環境是不斷地接受從權威而來的填充物,並不否認這些價值,而是對於在這樣的環境下,失去批判能力的擔憂,成人教育除了讓人更具有技術上的競爭力之外,更應該讓成人具有批判實踐的反省思考。但筆者認為囤積式的教育方法仍是需要的,但這不是站在壓迫的角度,而是給予某種基本的概念與能力,特別是針對兒童教育,比如說九九乘法,背起來的確更容易明白為什麼,而對話在於讓學習者學習用自己的意識與思考閱讀世界,而不是教導者的觀點。
基督教的教育應該放在這種對話式的引導與思考下進行,信仰沒有遺傳,也沒有師承何派,信仰著重的是人與上帝的親密關係,透過對話在信仰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一條路,作為一個教師像是牧者或神學生的角色,是「與」信眾一起努力,而不是「為」他們建立某種神學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