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 仰 是 什 麼?/ 呂谷風神學生
作者: ygchurch 日期: 2020-06-21 17:45
當有人問我們信仰是什麼的時候,我們會怎麼回答?是一套標準或漂亮的說詞嗎?我們每個基督徒在教會週期性的參加各種聚會活動、各種禮拜,有問過自己,基督教信仰對自己來說是什麼嗎?曾幾何時,信仰對我們來說已經變成一種習慣或者說好聽一點是傳統,在我們信仰生活中的每一個部分,彷彿都有固定且不能改變的樣子,然後這樣的傳統在與台灣長久以來的文化傳統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各種根深蒂固的信仰習慣,甚至連我們信仰最根本的依歸──聖經──也是如此,我們對聖經的詮釋,也在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時候,就已經加油添醋了許多上述所說的傳統進去,然而我們習慣深信不疑,久而久之,信仰變成一套一套的方程式,彷彿是不變的定理一樣。
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這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因為我們習以為常,但是其實這樣的習慣,已經漸漸的在將上帝、耶穌基督、聖靈、福音這些本該是神聖不可被定義的他者,定義成我們想像中的那樣,上帝不再是上帝,而是被我們所使用的工具。與此同時,信仰也遭受同樣的對待,信仰被我們物化成一件一件好像我們擁有的事情。但是當上帝僅僅成為我們的工具,信仰只是一件件被我們擁有的事情的時候,這個信仰還是活的嗎?還是只是一個被我們的傳統所豎立起來的偶像呢?
哥林多後書5:16-17:「所以,從今以後,我們不再按照人的看法來認識人,縱使我們曾經按照人的看法認識基督,如今卻不再這樣認識他了。所以,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這段經文對我們來說是朗朗上口的金句,但是我們往往只把經文當成信仰的教課書,與我們的生命並沒有直接的關係,若是我們真的有相信,耶穌基督──彌賽亞,他不是只活在兩千多年前的聖經歷史之中,而我們也有在耶穌基督裡,那我們便不再用人的看法來認識人,也不再用人的看法去認識基督,不再用人的看法去認識這個信仰。「新造的人」在希臘文是「新的創造」,也就是全新的,這個全新包括我們的信仰、價值觀、呼召。
但是如果我們要成為神「新的創造」,我們需要謙卑的求神讓我們對祂的認識不斷地被祂更新,因為只有在我們對祂的認識不斷的被更新的時候,才會意識到我們以為我們知道的、認識的、擁有的是多麼有限與短暫,神也才能真正回到他本來應該在的位置上,不再被我們控制。在面對經文的時候,每次都將經文當成是神在對自己當下的處境說話,而不是用過去的經驗去判斷,這句在說什麼,那句是什麼意思;我們也不能永遠停留在曾經遇見神的那一刻,而是在聖靈感動我們,讓我們經歷到神的每一刻,從新更新我們的信仰,每一次的遇見神,不是要讓我們以為我們擁有了信仰,然後去定義「原來信仰是....」都是彌賽亞對我們新的呼召。為什麼我說並非是要讓我們以為我們擁有呢!因為這樣經歷神的呼召,我們可能比較常說「感動」,是要讓我們使用它,我們並沒有權力去擁有它,只有不斷的重複經歷跟使用。
所以如果有人問我們,信仰是什麼?即使我們沒辦法告訴他一個確切的答案,但我們是絕對不可能避開這樣的問題,也勢必要用我們當下對信仰的認知去定義,但是重點是我們自己需要清楚的知道,信仰不只是我們當下說出口的那樣,因為可能下一秒,我們就將再一次經歷神帶給我們的新創造。打趣的說,若是我自己真要回答,可能在說完之後要加上一句「但願不像我說的那樣」,保羅在在歌林多前書7:29-32a的地方這樣說:「弟兄們,我是說:時候不多了。從此以後,那有妻子的,要像沒有一樣;哀哭的,不像在哀哭;快樂的,不像在快樂;購買的,像一無所得;享受這世界的,不像在享受這世界;因為這世界的局面將要過去了。我願你們一無掛慮。」經文中的「要像沒有一樣」我們可以理解成「但願不像」,當我們在面對信仰的時候,也應該總是抱持著這樣「但願不像」的精神,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才賦予信仰更多潛在的可能性,因為信仰在每次經歷神的時候,祂會帶給我們,生命的破碎、更新與感動,讓信仰歷久彌新,讓我們不斷地成為神「新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