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想像
作者: ygchurch 日期: 2020-06-28 21:13
談到端午節就會想到屈原、粽子、汨羅江、艾草以及雄黃酒等等,若我們去找找相關的歷史研究資料其實會發現端午節吃粽子的真正緣由跟屈原其實沒有甚麼關聯,是在後來的時代中才慢慢地連結在一起的。而端午節呢,是農曆的五月五日,又稱為五日節,過農曆日子的地區或是民族都知道,這五月五日其實處在炎熱易生病的時期,所以有很多避邪驅災或是淨身的習俗。甚至吃粽子也很有可能是跟伍子胥有關,在蘇州府志中記載「鄉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遇到端午節大概就是粽子之爭了,不過翻翻這些有趣的歷史也可以讓我們對這節日有更多的理解或是想像。例如就在想說屈原被流放,其實也與朝廷相隔甚遠,他的生活應該還不到抑鬱而終,雖然「離騷」是部大作但裡面的內容很多都是他在流放生活中對於治理國家以及百姓生活的理想記述。在楚國被攻下城邑之時,他以死明志,但值得嗎?更有意思的想像是,他對於當時的楚國或是秦國來說都是一大威脅,他的死會是主動的嗎?有沒有可能像現在很多國家的異議分子一樣「被消失」、「被自殺」呢?若我們就以端午節跟屈原的連結來看,這對於帝國的和平想像是不是真的可以如願地給予自己的百姓安全與照顧呢?看來屈原在主前三百多年就已經看透了這些帝國的和平假象,時到今日,難道不也是對我們來說很真實的提醒與思考嗎?
這不是要竄改歷史的意思,因為楚國放棄了齊國的和平約定,也引來了其他三國聯合戰爭,但秦國卻沒有在這時對楚國伸出援手,這是歷史可見的事實。屈原所代表的意義不在於我們是否在端午節吃粽子紀念,而在於他作為一名臣子對於時代的看見與閱讀其實是很深刻又準確的,畢竟他的死也象徵著楚國的滅亡,但這樣的滅亡其實是可以避免的,至少不是這樣的方式。
不過對我們來說可能粽子好不好吃遠遠大過於屈原跟楚國的黑歷史吧。如果過端午節的習俗是更長遠的年代而且流傳於更廣泛的農曆地區,那粽子的種類多而繁雜應該也是可以理解的。南部粽比較好吃嗎?還是北部粽?可是別忘了還有其他很多不同組成、口味、樣子的粽子啊。對我自己來說爭論哪一種粽子才好吃其實沒有甚麼意義的,因為我們在吃的粽子其實都在吃一種「家鄉味」或是「記憶的味道」。我的父母都是南部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當然都是吃南部粽,甚至長輩在家裡自己包的方式跟餡料以及熟成的方法一定都是南部的,因為這是生長的經驗所傳承下來的記憶。就像我很喜歡吃排灣族的小米粽(正確的名稱是阿拜,也有另一種稱為ginavu),很喜歡的原因就跟在部落的經驗很有關係,每每吃到這個就很有部落的味道,對於生活在都市的我們來說,可以吃到這些真的都要流下眼淚來了。所以,會有甚麼東西比得上「家」的味道呢?
無論對於屈原或是伍子胥,這端午節的由來其實滿滿的是對於「國」、對於「家」的守護與想像。屈原被流放因楚國被滅而自盡,伍子胥逃難到吳國卻也因為力諫忠言而被賜死。這些歷史傳記離我們很遠,可是我們所生活的實況是我們必須真實面對的,相信每一個人都希望所生活的地區是安全、穩定、有保障、自由、舒適的,這是每一個人最基本的想忘也是最真實的。但我們所面對的無論是來自於國家的難題或是家庭的困境,都讓我們在這樣的環境中必須很努力地去「活著」。有人用盡一生以死明志爭取換來我們現在的自由,有人不畏死亡力諫抗爭帝國主義的侵襲,有人在小小的家庭中辛苦地從傷痕、遺棄、背叛中長大,大家所求的是甚麼呢?或許就是一丁點「家」的溫暖與靠港的安憩之地。
家的味道從來就不單單是美味的,裡面參雜了酸甜苦辣跟喜怒哀樂,或許在粽子的爭論當中不會只是做法、餡料的問題,很多時候是我們在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經驗的「家」,而這個家是不容許被侵犯與詆毀的。今年的端午節嚴格來說並不好過,雖然台灣身處在全球疫情感染的安全之地,但仍有很多的地區、國家依然每天增加感染數,生命財產的威脅是長遠深刻的。我們的幸福是因為我們努力設下防線好使我們的家園不被威脅,但我們的幸福要延續也必須靠著我們不鬆懈的努力繼續守護台灣。
帶著感恩吃一顆媽媽親手包的粽子,想著這樣的味道在我們的生命裡面帶來了多大的力量與支持。但也在想著這屬於我們自己的味道要怎樣的延續下去呢?或許,這塊土地也是一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