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券之使用

最近這一個星期的熱門關鍵字應該就是「三倍振興券」了。我們感謝上帝在這個全球疫情仍高居不下,每日感染人數仍在上升的過程中,我們所居住的台灣可以自由進出、參與聚會、工作勞力等等,這些都是我們要獻上感謝的。在許多地區可能仍無法限制居住範圍更不可能出門工作,也是一樣在國家舉債的狀況下仍要幫助國民可以維持基本生活。相對住在台灣的我們來說,我們目前仍有很大的空間可以外出勞力維持生計,沒有錯,在過去的那段日子裡大家都很辛苦,許多店家也都紛紛收編或是結束。電視新聞上我們都會看見、聽見這類令人不捨以及不安的消息。整體的經濟大環境仍在衰退中,即使我們暫時免於極大的疫情威脅,但現實面的影響卻是不可言喻的。


很多人會問為什麼不發放現金,其實這很容易思考。簡單說,發放現金是從我們自身的需要去考量的,但振興券是從他人的需要去思考的。發放現金到了自己的手上,我不一定需要去將這些都花掉;但振興券是當我們去換了之後,我們是必須去使用的,而在使用的過程中就幫助許多需要資金流的店家,這應該是政府設計振興方案最主要的原因。而且這是個選擇,如果我們覺得不需要其實就不用去特意換這券來使用。我們的生活並不會因為這振興券而改變,而是我們在平常的消費使用中將原來的現金換這券來使用就是了。這是鼓勵消費,而不是資助自己。至於很需要資助的對象政府有其他的因應方式,我們只要注意我們在這樣的政策當中,我們的需要是什麼,以及我們可以怎麼樣在這個大環境中一起渡過這段不容易的時間。

無論是怎樣的政策都有不足之處,即使政府很大手筆的發放極大的現金還是會有人不滿意、抱怨、責怪。很多時候並不是政策的完滿的問題,而是我們自身怎麼樣去面對這些問題、制度的考量。上帝要我們運用智慧來管理我們自己,對政府來說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將我們所看見的需要,或是考量更全面的思考提供給政府。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從這個角度來思考我們如何使用或是兌換振興券。就像台北市政府加碼1000元, 但若我們的生活並不是這樣的使用習慣,我們有需要為了那加碼的1000元而去改變我們的生活消費習慣嗎? 或許看起來好像我們自己並沒有得到什麼,還是要付出原來的1000元, 可以我們所看見的價值卻是那三倍多出來的消費價值。我們並不是要在這振興當中去滿足自己,而是去把這些放在真正的需要上。

這個禮拜因應振興券也出現了某些宗教團體的呼籲,其實大家可以想想,這個振興券的目的與使用到底是什麼,捐助與奉獻很好,但若宗教團體本身其實不需要「被振興」, 那這捐助或是奉獻還有其意義嗎?政府對這券的使用其實是有很嚴格的規範的,在我們實名領出之後,在金融機構上就已經有註記了,所以這券的使用若受惠的公益團體或是宗教團體沒有好好處理,其實是會違反政府的規範的。三倍券是上帝透過政府給我們的資產,而我們要如何地使用這些就應當好好的思考,或許當我們帶著感恩的心去看看在這段時間內台灣的狀況,我們就會理出一些頭緒在這些券的使用上,是更有上帝的智慧在我們當中。若上帝要我們將這些去幫助一些經濟上的需要,我們就放心地去使用這些吧!至於捐助或是奉獻,就在我們平常的日子當中保持我們甘心樂意的奉獻,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全心全人也都要奉獻在上帝的面前。

自己在過去的星期四,想說去郵局看看要不要大排隊,沒想到隨到隨領,不用排很長的隊伍。本來是計畫要把這個振興券拿來買個大同電鍋的,後來想想自己一個人住,弄東弄西的覺得有些麻煩,就決定把所領到的振興券拿回家給媽媽使用。家裡人丁多,在很多生活物資上比我自己一個人更有需要增添跟預備著, 這3000元要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很可能買一件衣服或是一雙鞋子就沒有了,可是若用在一些生活日常用品上其實還滿好用的。本來也有想過可以拿來買書、還是買一個木箱鼓,但想想很多時候這些在計畫當中的物件可能是因為多了這些才去設想的,這樣很可能我們就是「多」了我們沒那麼需要的東西,所以就像說用在一些本來就是基本的消費上,既可以振興又可以滿足我們本來的需要。

面對全球以及國家在這困難、警醒的日子中,我們獻上的是更多的禱告,在禱告中感謝、祈求上帝醫治、甚願上主的憐憫臨到所有人身上。我們感謝我們還有餘可以在生活中依然過日,我們也學習著在這看似大環境的混亂當中,細細理出上帝恩典的足跡與作為。讓我們繼續用禱告來到上帝面前,繼續為著很多地區、國家的疫情守望,也讓我們繼續保持高度的警醒與生活方式。說真的,那原來無憂無慮的日子是回不去了,但不意味著將來就是艱苦、難受,而是在我們的日常中改換了不一樣的生活方式。上帝的愛與恩典在我們當中,絕對足夠我們可以面對生活的種種變化,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在其中,透過我們手所做的去實踐上帝要我們去付出的、要我們去注意的、要我們去尊重的。

最後,還是提醒大家,出入公眾場所戴口罩、勤洗手、非必要的狀況不要出入境。生命的安全是因為上帝在我們當中,再加上我們應當、也願意做好我們該做的本分。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