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那寬闊之地

    小時候的數學題目,常常都會遇到問說:「從甲地到乙地,如果有20棵行道樹,每棵樹的距離是多少,那從甲到乙總共有多遠?」稍微慢一點的方法,就是在計算紙上畫出20棵樹,然後慢慢去算全部的距離。但每一題都這樣算,可能考試時間到了,就只算好兩三題吧!至於有什麼快速的算法,那就留給大家自己來想了。


   「from here to there」,我覺得這很有意思,為什麼要從這裡到那裡呢?小的時候都有聽過「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的母親是個非常注意孩子成長的媽媽,她覺得孩子在書院裡面讀書很重要,可是住家所在的環境也很重要,也會影響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所以才會有「三遷」。因為每到一個地方,都發現當地的環境或是同儕,會造成孟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好的影響,就搬遷了三次。後來就有人引用這個故事來比喻父母對於孩子教育的重視。這是孟母「從這裡到那裡」的原因。

    自己家裡也搬家幾次,如果從我有記憶來算的話,從台北市的北邊士林天母一帶搬到師大公館附近,好像也不是因為環境有什麼不好。當時的士林天母算是外圍地區,以環境來說,除了交通,應該比市區好太多了;但就只是因為上課太遠了,從那邊到南門國中上課,要換兩班車,每天大概五點半就要預備出門,所以就舉家搬到連走路都可以到的地方。不過也因為這樣,這一搬,就搬進了上帝國的大家庭裡。因為我們先搬到原本住這附近的阿姨家一起擠,就在母會隔壁隔壁棟的大廈,那時阿姨已經信主了,所以我們也開始去教會。搬到離教會近的好處,就是有事沒事都往教會跑,要出去就先約在教會見面,要讀書,就去教會讀書,不管怎樣,那邊就變成大家聚集跟成長的地方。用信仰的角度來看,都要感謝上帝,把我們家從那裡搬遷到這裡,一直到現在,即便家裡也已經搬離原本住的地方,但媽媽姊姊們還是很穩定在教會服事,參與教會許多的事工。

    上帝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故鄉、親族,和你父親的家,到我所要指示你的地方去。」(創世記十二1)這時亞伯蘭75歲,就帶著妻子莎萊、姪兒羅得,以及他們在哈蘭擁有的財物和所有的奴隸向迦南出發,然後上帝又向他顯現說:「我要把這片土地賜給你的後代」(創世記十二7a)。這是我們都很熟悉的故事,也是以色列族長史的起源,這事件很重要的原因,在於上帝給與亞伯蘭的應許:「我要使你多子多孫;他們要形成大國。我要賜福給你,使你大有名望;這樣,人要因你蒙福」(創世記十二2) 這是關乎給所有人的,不只是以色列人,這群被稱為選民的族群,是做為一個代表,在他們的身上,我們可以看見信仰的起起落落,但也看見上帝深且廣闊的恩典與憐憫。

    另一點讓這事件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亞伯蘭聽到上帝的指示後,義無反顧地帶著家裡所有的一切,往一個未知的地方前去。上帝只有說到我向你指示的地方,並沒有講明在哪裡,而他或許有些考慮,但經文告訴我們,他遵照上帝指示馬上動身,直到他們到達迦南地區一帶,上帝才再次向他顯現,告訴他,就是這個地方,亞伯蘭還沒看見就「相信」,從這裡到那裡。

    生命當中有很多時候是需要學習「從這裡到那裏的」。我們不敢像亞伯蘭一樣聽見上帝的聲音,都還不知道前方的路程會如何就出發起行,很重要也很關鍵的原因不是「信心」的大小,而是我們都太習慣活在那個我們所以為的樣貌裡。昨天以前在帶的學生來訪,他現在也是一位傳道人在信義宗的神學院服事,我們聊天時就談到了有關傳道人去留的問題。我就跟他說牧者離開教會本來就是很平常的事情,無論是傳道同工本身或是教會的需要,來來去去再自然不過了。沒有一位牧者是「必須」一定待在某一間教會的。就像這陣子聽到一些牧者異動的消息,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都是要學習「從這裡到那裏」。

    生命的特質也是一樣,我們都會有自己的個性跟樣貌,但不必然我們就一定都要自我限制在某一個「型」裡面。那種會說我就是這樣的人其實是沒有意識到生命的更新與改變的可能性,而呼求主耶穌的更新不過就是一種宗教催眠而已。有一首詩歌的副歌這樣說到「捨已,卻更加寬廣;放手,卻更加穩妥」,若我們都要把所有的事情都掌握在自己手中,那我們不是很辛苦嗎?因為沒有人需要活在他人的限制之中。每個人都要學習捨己、放手,才能經歷到從這裡到那裏的豐盛。若亞伯蘭沒有出發起行,他怎會看見上帝所應許的土地在哪裡呢?他若一直堅持夫妻倆的年老不可能生育,又怎會看見承受產業的以撒被生在這個家庭呢?

    「從這裡到那裡」的確需要的信心,但這樣的信心不是只看見自己,而是明白前面有上帝的引導,而且是永不失誤的帶領。在人的手中都會失落、都會有衝突、紛爭,但在上帝的手中,即使還不知道前面要走到哪,但「離開」, 可能會很痛,但這就是信心的開始也是經歷豐盛的起頭。「從這裡到那裡」是這裡比較差嗎?不是,是因為那裡比較好,而且是更好。因為我相信「上帝必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們。在上帝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祂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