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到只剩下我
作者: ygchurch 日期: 2020-09-13 23:40
前陣子逛書店,又被一本書吸引到。書名很有意思現在先不說,先說說這本書的封面的幾句標語:
「對生命,你是要順其自然,還是控制到死?」
「變得到可以死了,是一項成就,不是挫敗,而這份死不足惜的自由,值得大肆慶祝。」
「你怕老嗎?怕死嗎?我們是想活得更久,還是活得更好?」
這本書的作者有個很有意思的觀察,認為「身體不是秩序井然的機器,而是細胞持續發生衝突的場地,這些衝突的終點,至少就我們所知,是死亡」(Barbara Ehrenreich)。這個觀察就創造的角度來看,真的是補充了我們所認為在創造秩序中所發生的「衝突」,上帝看為美好的創造,在我們的生命旅程中,卻是不斷地在當中經驗到很多的「失序」、「衝突」。這位作者的想法的確可以帶來很多思考,這本書問了一個很關鍵的問題:「人們熱衷,也認為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身體,但真的是這樣嗎?」等我看完這本書再來跟大家分享,這個問題就先留給大家來思考了。
這位作者其實寫過另一本我們可能都聽過或是看過的書,就是《失控的正向思考》。到現在都還沒講這本書的書名,不過在前面三句的標語中已經出現了。這本書的原名是「Natural Causes」,中文翻譯為《老到可以死》。這樣的書名是不是很吸引人,就像是好幾年前的「窮的只剩下錢」,這種很弔詭又強烈對比的中文遊戲,但都很真實地描述了書中內容的要點。就是因為看到這樣的書名又剛好是同一位作者,就毫不猶豫的入手了。不過這個書名倒是給了很大的想像空間,也是連想到若用在信仰教會生活,就可以想成是「信到可以__」,或「信到只剩下__」。空格開放大家來集思廣益有什麼「突破盲點」的用字。
上個禮拜的文章談到了有關幾個信仰的壞習慣。那天晚上自己再一次想想講道經文的時候,聯想到很有趣的畫面。這個生來瞎眼的人如果總是帶著負面的情緒跟思考,當耶穌用水和泥塗在他的眼睛上然後要他去洗的時候,他用一貫的消極、失敗的想法跟耶穌說:「這方法怎麼可能啊?連醫生都看不好,泥巴塗了就好嗎?」如果真是這樣,這人是不是就失去被醫治的可能性呢?還好經文並不是這樣的發展,而是告訴我們這人就照著去做了。還有這些門徒看見這人的反應,是不是就是一種很懂信仰規範或是傳統的樣子呢?
生病一定跟罪有關!這種話可能來自於某些信仰觀念跟教導,但說出來對這個生病的人來說真的有幫助嗎?還有法利賽人也是很會「情緒勒索」,看見耶穌醫治還有這人的見證,就生氣放話把人趕出會堂。自己在家裡想著這豐富的經文就引出了這些想像還真的是很有意思,不過如果只是描述一些壞習慣好像也只是說說而已,我們可以進一步來想想那要怎麼改善這些可能出現的問題。
先從「情緒勒索」開始好了,我們有情緒其實都是因為有某件事發生,可是我們常常不是談論這件事,而是用情緒去表達。所以我們可能要分辨到底是情緒還是事情。再來就是要想想這些事情是關乎誰,通常都是我們自己感覺到自己沒有受到重視,或是沒有在一種期待的關係中。面對這個面向的需要,或許我們可以轉個念頭,就如所說的「施比受更為有福」,如果我們都知道這個道理,其實就可以用來處理跟解決信仰情緒的問題。每個人的生命的確都有不一樣的需要,可是有沒有發現,很多時候很感動我們的見證是那些在困苦中的兄姊,還很喜樂地去幫助、鼓勵、代禱。相信對這樣的兄姊來說,自己可以從困苦中得到釋放也是很迫切的需要,可是這樣的需要卻在伸出手的那一刻得到了「自由」。
再來談談有關消極跟負面好了,解決之道不是強迫我們一定要正向思考,因為這種思考方式總會有失控的時候。不過承認這個部分可能需要一些時間訓練,就是有關「分析」、「邏輯」的訓練,也就是在商場上有關企業發展的「SWAP」法則。 就是可以很理性地去分析優點、缺點、危機、機會等等的因素,然後才對某些事情或是事工提出不同的看法。這聽起來好像是很理論式的,而且可能也跟每一個人的特質有相關,不過,如果我們先認為這些事自己是不可能學會或是操練的,那其實一開始就先否定了自己的可能性。對於這個部分的觀察會發現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過去的經驗所導致,因為過去的經驗並不是都盡如人意,所以自然就會產生排斥跟負面的看法。過去的經驗就算是失敗的,也一定有值得學習跟改善、突破的地方。失敗的用意在於讓人起來繼續向前走,就像是這些以色列百姓一樣,他們為什麼要不斷地紀念上帝的作為,以及看見先祖過去的失敗,就是要讓他們可以鼓起勇氣繼續向前進。
先說這兩項就好,其實會發現不管是哪一種,有個很重要的根基就是「轉換」,把焦點轉換到另一個目標上。很喜歡約翰福音這個生來瞎眼被醫治的故事,這個人到底對於耶穌的行動用什麼樣的心情去面對的, 在他的心裡會不會有很多的OS出現,他有沒有我們不知道,可是我們有是一定的。 但就算有,改變的可能性就在於我們願意的心志到什 麼程度,如果上帝透過耶穌所施展的大能已經彰顯在我們中間,要不要去「西羅亞的池水洗淨」,那就是我們的責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