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空的虛空
作者: ygchurch 日期: 2020-10-11 01:05
趁著中秋的假期請了幾天假就剛好有比較長的休息,週報的文章就自動停刊一週(其實是稍稍偷懶一下,文字寫作還真的有時候滿累的),禮拜後在門口跟會友打招呼時,有一位弟兄就問我這禮拜沒有週報夾頁的文章,我就笑笑地說停刊一週,休息一下。這讓我想到週報裡的文章大家都有在看,可是若少了一次,好像也不一定會來問說怎麼沒有。這倒是提醒自己無論有多少人在閱讀都應該要好好把這件事情做到位。想起11年前開始被訓練文字事工的過程,真的堪稱跟寫講道篇一樣困難的工作,可是在那個主任牧師可以每週一文的狀況下,也「必須」跟上腳步每週一文。自己覺得還有很大進步的空間,沒遇過主牧覺得累休息或是停刊的狀況,而自己其實就體貼了自己的軟弱,實在是需要好好檢討一下。
過去四年了,我們有什麼不一樣嗎?禮拜堂不一樣了,社區據點也經營的不錯,可是我們的生命有不一樣嗎?要做事情其實很容易的,只要我們有手有腳真的不會是困難的,但身心靈的改變或是更新卻不一定這麼容易,為什麼?因為看不到。我們做多少事情是可以看到的,有多少成效也是可以評估的,唯有我們內心的變動其實是很難評估跟察覺的。聖經告訴我們「行為要與信心相稱」,有時候就在想為什麼當時候寫書信的人要把這樣的勸戒寫出來鼓勵弟兄姊妹,是不是就是因為當時候的信仰群體遇到了這樣的困難,行為是一回事,信心又是一回事,也就是說有信心就一定有行為嗎?反過來說,有行為也就一定是有信心嗎?
在上上個星期休假的前兩天,去新竹聖經學院參加台神的同學會,這是我們畢業11年第一次的同學會,在其中甚至有從畢業之後就沒再見過面的同學,直到那一天下午。短短的不到兩天的時間,邀請了四位同學作為分享的引言,這四位同學有做很久社區事工的、有出國牧會的、有開拓教會的、有團隊服事的。他們分別分享這11年來所經歷的這些過程,然後其他同學可以回應或是提出問題,大家一起來思考跟分享。這樣下來想到了在11年前大家抽籤受派的時候,有誰會想到在11年後會經歷哪些事情呢? 酸甜苦辣樣樣來,大家談起來好像兩袖清風般的瀟灑輕鬆,可是真正的每一天裡面,或面對每一個教會的實況之時,還真的是有苦說不出啊!就像社區的同學有分享到,這樣的過程其實對社區的幫助超過教會自己本身,甚至教會同工摸不著在做什麼。像出國牧會的同學談到國外台灣人的教會不是我們所想的樣子,對牧者的理解也是完全不一樣。那更別說從零開始開拓教會了。至於團隊服事,每個牧者的生命特質都不一樣,能不能一起同工,真的是一門極大的學問,難怪很多大型的教會都是培養「自己人」來一起服事。
這些分享聽起來都還算是「成功」的經驗,可是大家不約而同所想到的是「成功」到底是什麼?是看見一個教會作為社區的中心嗎?是看見一間教會從零到可以升格為堂會嗎?其實都不是,而是作為教會的弟兄姊妹是不是能夠在這時間的潮流裡面,在每一個事奉的浪潮中,可以跟著上帝的腳步。我們常常在談復興,常常也會說某某教會很大很發展,但我們沒有看見的是在裡面的「委身」是付上了多大的代價。我們不應該只是期待那些看起很光鮮亮麗的外在,而是應該去思考我們對信仰、教會、服事願意付上多少的代價。這裡說的代價不單單是時間、金錢,而是我們的生命願意被改變多少,這才是最重要的問題。我們做事的方式或是觀念、習慣有沒有因為上帝而願意調整、改變;我們對人的想法、關係有沒有因為上帝而願意放下、饒恕、道歉或是接待。如果時間一天一天過去,其實我們還是一樣,那我們真的很難看見所謂的「復興」是什麼。
前兩天看到一位奠立舊約重要研究的神學家的自白,他談到他自己對於聖經研究的熱誠是讓他可以達到這位子的根基,可是他卻認為他自己對於聖經研究的貢獻無法幫助這些在神學院受裝備的學生去成為更好的牧者。他說這是他一生的「羞愧」。 他這番自白讓他被神學院降了一級,但這樣的勇氣卻道出了自己內心極大的共鳴。教會的成長若無法幫助我們看見是從內心開始,真的是作為牧者很深很深的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