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堂 的 想 像

今天來作點夢好了,記得以前某候選人的競選標語「有夢最美,希望相隨」。 很高興也歡迎台南大同村教會高牧師前來請安,為了是教會的建堂需要,願上帝的帶領都與大同村教會全體兄姊同在。

說到建堂,其實從小在教會或是去讀神學院之後,都會聽到「建堂」是一項「冒險」的事工,因為有很多的教會都在建堂的事工上產生了很大的分歧,以至於後來雖然建築體是完成了,可是教會體卻已經受傷了,然後牧者就會準備要離開了。所以有些老牧者都會建議年輕的同工,若是非不得已,真的不要去碰觸建堂相關的事工。去年以前我們禮拜堂也是需要整修,在整修的前後也是經歷了許多意見的磨合與設計的發想,在這過程中真的有一點體會到一些些在這中間的張力。

母會的爸爸是位建築師,台灣從南到北都有他設計的禮拜堂或是機構(像是台北和平教會), 常常會聽到他分享有關教會要建堂的過程。前幾年在讀研究所的時候,因為時間比較彈性,就有機會跟他一起到彰化某一間教會拜訪,因為這間教會的牧師認識他,就請他特地南下一趟,跟教會的同工談談對於禮拜堂設計的想法,也可以聽聽教會在地化的建築體可以做為什麼樣的功能與特色。通常教會會開始建堂的計畫,基本上都是因為事工的發展越來越擴展,原來的硬體設備已經快要不能乘載的地步,就會開始發想這樣的事工,但這關乎龐大金額的需要,實在也會是教會很大的負擔,但最重要的是,新建的禮拜堂到底可以做為什麼樣的「教會」呢?

很多時候我們在想這些事情的時候,是從教會本身的角度出發的,像是人數增加、空間不夠、各個團契聚會的需要等等。可是在聽他們對談的過程中,卻發現禮拜堂的設計與興建不單單是教會的需要而已,還牽涉到「神學」的實踐以及在地地方文化民情的生活。什麼叫做神學的實踐呢?就是禮拜堂的設計到底是為人而設計還是只是空想著一種神聖的概念。像是講台、座位、十字架這些我們太常會看見的物件,常常都會被我們限制在某種信仰觀念與價值中,以至於我們所營造出來的「神聖空間」其實離人很遠,而在地化就是要思考禮拜堂是為誰而開。

我自己也曾經做過這樣的夢,想著如果有一天必須要建堂了,那禮拜堂應該要長成什麼樣子。先說這個夢的前提是要有一大塊的空地,而不是在都市、叢林裡的一層樓之類的,我自己所想像的禮拜堂其實是一個體育館的概念,也可以說是社區活動的中心,為什麼會是體育館的形式呢?因為這是最容易接近地方所有年齡層的活動地點,在一樓一進去就會看到羽球場的線以及活動的籃球架,而在這個球場的兩邊,一邊是有玻璃大落地窗所隔出的空間,這個空間裡面就是講台、辦公室與大區塊的教室。而在球場的另一邊則是有兩層樓的設計,一樓仍然是活動的區域,而二樓就是座位區及教室。這只是一個簡單的設計想像,但自己認為這樣的禮拜堂可以在外觀上接近在地附近的建築特色,而不是很突兀的禮拜堂樣子在這個社區裡面,加上運動、休閒空間的全開放式讓教會作為在地發展與照顧的全人中心。

我一直認為有個體育場館是最容易貼近社區生活的方式,不過應該不會有人把禮拜堂弄成這樣。去年去美國休假的時候,發現在加州這些比較大的城市區域中,越來越多的教會會去尋找辦公廠房來做為禮拜堂,因為這些廠房通常的建築體很簡單,就是一個很大的正方形或是長方形空間,裡面的隔間也都很容易變更,相對的,對於教會的使用就會更加的便利。在高雄不是有一間用貨櫃來當禮拜堂的教會嗎?神聖的空間並不是因為禮拜堂必須有什麼既定的元素才會是神聖的,那些哥德式的教堂很美麗,可是放在台灣的鄉鎮裡面,就會感覺不是那麼親近,甚至還有很深的違和感。

如果這間體育館教會被蓋起來了,可以想像會有多少人在這裡出出入入嗎?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會害怕這樣的過程,會說在管理上很不方便,我記得和平教會的大廳的設計原來就是要貼近社區,不過也是在管理上的需要而沒有符合到原來的設計初衷了。沒有錯,管理會是一大問題,但不是不能解決的問題,我相信當浪潮興起的時候,沒有人會去阻止,而是想辦法去行走在浪潮的高峰。我光是想想那個羽球場的使用就不知可以吸引多少人了,還有活動空間放個一兩張桌球桌,整個社區的運動就被帶起來了,這些青少年要去哪呢?家長會不會很放心孩子去教會「運動」呢?更不用說社區據點幾點幾了。

好,這一切都是想像,都是作夢。建堂真的很不容易,教會常常會收到某某教會的請安募款函,幾乎都在建堂的。硬體設備可以奉獻積少成多去達成目標,那軟體呢?保羅在哥林多前書說:「我照上帝所給我的恩,好像一個聰明的工頭,立好了根基,有別人在上面建造;只是各人要謹慎怎樣在上面建造。因為那已經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穌基督,此外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若有人用金、銀、寶石、草木、禾在這根基上建造,各人的工程必然顯露,因為那日子要將它表明出來,有火發現;這火要試驗各人的工程怎樣。」我們的生命是不是也需要「建堂」呢?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