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 路
作者: ygchurch 日期: 2020-11-08 00:34
昨天早上在臉書上看到一篇很感同身受的文字,PO文者是一位長期受到耳鳴困擾的患者,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尋訪各種不同的治療方式都沒有結果,在經過人的介紹有一位名醫可以去試試看,他帶著人家介紹但沒有多大期待的心情去到診間。但在例行的病史、診療過程紀錄之後,這位醫生對他說的話,讓他好像在暗夜中重新看見了亮光。醫生對他說,我們所面對的困境很現實的擺在眼前,我們已經很努力用了各樣的方式,但好想沒有任何出路。但生命就是如此,我們最難的就是去承認我們自己的有限以及走投無路。醫生說自己也不是都很有辦法,也是有遇到病人但什麼都不能做的情況,醫生說著自己為什麼會成為耳鳴專科,是因為自己的母親也是受到這樣的困擾,但他卻甚麼也做不了。這位PO文者在這一次的療程當中彷彿被打開了,因為他發現醫生不再只是告訴他怎麼辦,反而是在真的沒有辦法中看見他、聽見他、同理他,比起耳鳴要好起來的醫治,這段話深深地進入他的心,好像在受傷的破口中,光就這樣透進來了。
生命總是在尋找出路,很多時候出路不一定是我們表現的問題真正被解決,因為這些問題在多數的時候是沒有解決之道的。或是這樣說,能夠被解決根處理的問題,常常不會是跟著我們很久的難處,也不會是我們需要一直去擔心、掛慮的。可是就在這個期望值落差越大的狀況裡面,也許才是看見出路的可能性增加。「靜靜地面對所有發生的一切,把握一切,不能把握的,就接受一切」,這是一門學問,也很值得我們去經驗跟感受。思索著祈禱與禱告,也是在經歷這樣的過程,至少對自己來說,禱告的學習並非是那種萬靈丹似的學習,這樣的動機會遇到的狀況是我們自己的期待與信仰的差距越來越大,當然,信心夠強大的,可以明白其中的原因,可是像我這樣信心軟弱的,就會越來越陷在上帝在哪裡的問題當中。
帶了三年多的祈禱會了,是不是會遇到疲乏跟僵化了呢?如果連祈禱會都會有這樣的狀況,那我們在信仰中的各項功課,是不是也很容易如此呢?但我又在想那些讓人很羨慕的大教會的祈禱會,很火熱的繼續運行著,是我們所看見的如此,還是很多我們沒有看見的呢?諸多的問題都要去好好思考,會不會到最後,最沒有被思考的,就是上帝自己了。
「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上帝喜樂。主耶和華是我的力量;他使我的腳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穩行在高處。」 很喜歡哈巴谷書第三章最後的這一段經文,聖經當中的先知很多時候都沒有那麼明確地描述跟記載他們心境的轉變,我們常常會看到上一秒才在抱怨、哀痛、哭號,可是下一秒馬上就是盼望、信心、確信。那些沒有被說出來的空白與沉默,可能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境、歷程,上帝的啟示在先知的話語當中,也在先知與我們的距離裡面。那個「義人必因信得生」的宣告,是怎麼在強敵環伺的困境中生出來的呢?他們也禱告上帝解決這個難題不是嗎?可是怎麼到最後禱告成了在面對與接受困境當中的信心呢?
想不透的問題就是答案的開始,也就是說「萬靈丹」要治什麼病症,是上帝決定的,不是我們決定的,這大概就像是醫生開藥,不是我們自己去拿藥就好了。其實我不是什麼都推給禱告的人,可能對自己的領受來說,禱告從來就不是在解決問題,而是建立關係。那個關係不好就會產生很多焦慮,這是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所經驗到的,上帝可能也是這樣的讓自己去反映這個過程,所以對於「禱告」不在狀態內,就是一種關係疏遠的焦慮,而不是問題有沒有被解決的擔憂。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其實不困難,但要去成為「對」的人,卻要花上很多時間,而且有時會是漫長的等候,那要不要去經歷呢?
或許,生命的出口不會像我們禮拜堂裡面有綠色的告示牌,就掛在牆面上說往這個方向,而是在我們與上帝對話中,慢慢去看見的。這個對話最大的用意在於建立強大的信任,不帶任何其他動機的確信,是可以被聽見、看見、同裡的同在。如果我們還在困惑中,就勇敢地接受,能讓自己的心更沉靜地聆聽上帝的聲音。在什麼都沒有還可以看見盼望,就會是真正的出路了。
祈禱會,祈禱,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