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帝 說

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上帝看光是好的,於是上帝就把光和暗分開。上帝稱光為「晝」, 稱暗為「夜」。 有晚上,有早晨,這是第一日。

上帝說:「眾水之間要有穹蒼,把水和水分開。」 上帝就造了穹蒼,把穹蒼
以下的水和穹蒼以上的水分開。事就這樣成了。上帝稱穹蒼為「天」。 有晚上,有早晨,這是第二日......(創世記1:3-31)


在創世記開始上帝創造世界的記載中,每一天的創造都是以「上帝說」作為起頭,該天被創造之物就形成了。在創造的事件中我們看見「上帝說」帶著能力與權柄,這樣的能力能夠使無變成有,也能夠賞賜生命,這樣的權柄顯示了所有受造物的主宰都歸於這位起初就存在的上帝。事實上,在聖經裡面也不是只有創世記,我們可以說每一次我們讀到「上帝說」的時候,都會經驗到上帝的能力與主權,在以色列的歷史當中更是顯明這重要的訊息。這「上帝說」從上帝自己親自顯現,透過使者,到藉由祂自己揀選的僕人、士施、君王、先知,無論神諭的內容為何,在在都讓聽的人感受到上帝從話語中帶來的能力,無論是審判、安慰,都表明這一切。

如果我們對於「上帝說」有這深切的認識與體會,就會知道這樣的敘述是經由上帝自己所傳達的,或許媒介不同,但總是出於上帝自己的心意。在我們的信仰生活中,這樣的體會更是需要我們很警慎的去思考跟經驗。我記得我大學的時候有一位同學很愛用這樣的「宣告」來表達他要表達的意見,或是用了很多聖經來支持他自己所說的,一開始覺得還滿正面的,到後來真的是給大家不太好的觀感。還好這位同學自己有察覺的,就會自己開自己玩笑的化解這樣的尷尬。為什麼大家會開始覺得不好,是因為在聽到的時候明明就可以知道是他自己的意見,卻要用「上帝說」來表示這很重要,而且常常是帶著批評與論斷。

這個星期在學生團契分享有關「聖靈與應許」的查經,在當中就有提問是有關於我們怎麼知道聖靈充滿或是聖靈的帶領。這個問題其實就像是我們常常問的:我們怎麼知道上帝的心意呢?記得這個問題在之前的文章有稍微分享過,借用唐崇榮牧師的回答,上帝的心意已經很明確地記載在上帝的話語當中,我們察覺的比較是上帝如何帶領的問題。在跟學生分享的過程中,的確會發現要能夠清楚描述「聖靈充滿」, 在這個世代會有很大的困難,因為我們已經被某些外顯的樣式給限制住了,以為要有某些恩賜才可以說是聖靈充滿。但照著保羅給我們的信息,一個人若不是因著聖靈的帶領與感動,沒有人可以口稱耶穌基督是主。


從這個面向來看的話,聖靈充滿的樣式沒有限定的樣式,人在上帝面前的謙卑與降服當然是聖靈的動工,不單是說靈語,或是狂喜狂悲等等的經驗。這個問題回到最初,就是我們要如何明白或是確知這事呢?同樣的,當我們在說「上帝說」的時候,我們是如何得知呢?而這樣的用語所帶給人的是幫助還是論斷呢?又或是管教的時候,要怎麼正確地表達在信仰上的看見與學習呢?這是門不容易的功課,真的很需要細細的體會與經驗。

出埃及記20章7節說:「不可妄稱耶和華-你上帝的名,因為妄稱耶和華名的,耶和華必不以他為無罪。」這是我們都很熟悉的十誡中的第三誡,這是對自己很重要的提醒,妄稱上帝的名是很嚴重的,但在信仰的經驗中要如何可以體會上帝豐富的帶領,又不會踩到了這條線呢?我想是「受教的心」,願意接受不同形式的上帝的工作,這可能會是嚴厲的,但這是「看無自己」很基礎的開端。就像耶穌基督一樣,耶穌是最有資格說「上帝說」的人,但每一次耶穌這樣說的時候,都同樣帶著上帝的能力與權柄,這是因為耶穌有著一個完全降服上帝的心。很多時候我們關心弟兄姊妹,都會太快地給予答案或是建議,而且也帶著信仰的用語。在所謂諮商輔導的訓練中,「聽」與「說」常常是最困難的學習,因為我們對很多事情都會很快就有自己的想法,而且會認為別人應該怎麼做。若是出於我們自己的意見就算了,但若是將自己的想法加諸一個「上帝的名」,那真的要很小心了。

以前遇過會友在生活中遇到很大的困境,來教會找我分享跟談談。在談的過程中其實會感覺到對方好像會很希望從牧職傳道口中聽到甚麼,可是我卻都是聽比較多,也不太說甚麼解決之道,比較多的反而是在所分享的困境中,協助幫忙分析這些狀況有哪些。後來在事情有轉機且大大被上帝開路的過程中,回饋是無聲的陪伴更是有能力與安慰的。這樣的經驗幫助自己很多思考何時要說、說甚麼的學習。很深的體會是聖靈在人們當中的動工超乎我們的想像與方式,掛上很多信仰的語言不一定會帶來力量,而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如何在上帝的連結中,才是真正生發效應的過程。

我的弟兄們,不要許多人做教師,因為你們知道,我們做教師的要接受更嚴厲的審判。原來我們在許多事上都有過失;若有人在言語上沒有過失,他就是完全的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雅各書3:1-2)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