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別話語的思考

這一個禮拜因為有醫護人員感染上了新冠狀肺炎,讓大家著實擔心了是不是會有社區感染的可能性,所幸政府的應變措施以及篩檢到目前為止,都還在可控制的範圍內。不過這樣的事件的一小段插曲就是前署長楊志良先生上談話性節目的言論內容,倒是引來了很大抗議聲浪。就在想說以這樣擁有專業背景,又曾是擔任政府相關公職的人,真的會在節目上這樣隨意說話嗎?還是他所說的有其站的角度以及面向呢?或許從專業的醫護、衛生防疫的角度來看,他會以這樣的方式來處理或許有他的理由在。

用了一點時間去看他所講的話以及後來他被訪問後的回應,想想他後來要強調的重點,如果其他領域的專業人士,因為染上病毒而沒有做好自身管理而遭受到嚴厲的處分,那做為前線的醫護專業人員,對於自身身體的管理,是不是要以同樣的標準來看待呢?若判準的天秤是一樣的,並不關乎什麼職業或是什麼樣的人,這樣的制度、法律、標準是不是才能夠讓人民更加放心呢?也或許正因為楊志良先生自己曾經也是第一線的防疫官員,才會以更加嚴厲的方式來看待這樣的案例吧!

很多時候因為我們所站的角度不一樣,我們所說的或是分享的,就會以我們自己的眼光為基準。這一個星期其實跟我們很貼近的,不只是這個防疫的事件,還有真理大學文史資料館遷移的事件,在事發上報的前一天就已經在臉書上看到一整篇的文字了,當然是以校方對立面的立場所寫的文字。果不其然,很快地就有網路新聞出現了,不過這樣的新聞到底有沒有經過採訪而完成,還是只是將臉書上的資訊作文新聞刊出,我們也不得而知。而隔天,更是開始延燒到整個文化史料領域。在看到新聞後就有跟校長通了電話,想說稍微了解一下這個事件的來龍去脈,看看是不是就如臉書上或是新聞所說的這樣。

從這兩個事件就在思考所謂的「小蝦米」跟「大鯨魚」到底是怎麼樣來區分的,誰會是小蝦米呢?是指著孤單一人、沒有能力、沒有權位的嗎?那相對來說,一大群、財團、制度、有能力、有權位就一定會是要吞吃小蝦米的大鯨魚嗎?在這個多元又複雜的世代中,我們所看見的權力關係位置已經不是以往可以用很簡單的方式來區分了。因為更多的自由權力,使得我們在思考這些事情的面向上,就必須更加地寬廣與盡可能地全面,才可以去區分或是判定對錯。但事實上,所有的事情,只要不是太過於誇張地有「暴力」,對我們來說總是會聽到、看到不一樣的面貌。

「話語權」,這是個很有意思的考量點,擁有話語權的人其實是站在高位的,即使是一個很弱勢的人,當他掌握了話語權,其實就已經是具有「強勢」的優勢了。因為擁有話語權的人可以透過話語去影響、控制,甚至要求聽的人要聽到什麼樣的資訊。像我們做為牧師的,就是擁有話語權的人,相對於會眾,就是相對於強勢的一方,即使牧師只有一個人。

前兩天聽到神學生分享課堂上聽到的授課內容,聽完後只能搖搖頭,沒想到原來在神學院的課堂上會是這樣的上課,這內容完全不是站在信仰的立基點,而是授課者自己的好惡與觀念。其實這就是最寫實的例子,也就是說一位授課者在一個空間與時間內,可以毫無限制地傳達某種意識形態,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去影響聽眾,甚至透過話語可以營造出非我族類的氛圍。簡單說,如果一位牧師告訴會眾在信仰中只有傳福音最重要,其他像是招待、查經、敬拜等等都是邊邊角角次級的,這樣聽的人會產生什麼樣的想法呢?

從前面兩個事件來看,若從「話語權」的角度來思考,就會發現當一個說話的人在陳述一件事情的時候,可能是以客觀的專業,可能是以自身的利益,我們不會聽到背後的動機,我們只會聽到一件事情是如何的發生,我們只會聽到一個人說的話是否合宜,可是我們不會在這樣的過程刻意地去思考人們所說的,權力相對位置就在這樣的過程中被建立了。生活在資訊快速流通又不一定獲得證實的社會裡面,我們所需要的是在對抗話語權的「思辨能力」。這樣的能力不是用來與人爭辯,而是用來思考我們所接受的資訊到底是甚麼,進而做出判斷與回應。這樣的能力其實也應該用在信仰追尋上帝的過程中,如果我們仔細想想,我們的信仰到底是透過誰來建立的,就會知道這能力的重要性。

若說誰有什麼話語權,那就只有上帝、聖靈與耶穌。很多時候我們希望聽到上帝說,可是我們自己才是掌握了話語權,要求、代替上帝,那一個說很軟弱的我們其實很強勢的在邊緣化上帝的工作。在我們當中說話的上帝,必要藉著聖靈居住在我們裡面,使我們將生命完全交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手中。耶和華說:「你出來站在山上,在耶和華面前。」看哪,耶和華從那裏經過。在耶和華面前有烈風大作,山崩石裂,耶和華卻不在風中;風後有地震,耶和華也不在其中;地震後有火,耶和華也不在火中;火以後,有輕微細小的聲音。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