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死亡的公開課
作者: ygchurch 日期: 2021-01-24 00:09
上個星期在講道當中提到的書「凝視死亡的公開課」,是一本談論「死亡學」的書,像這樣的書在最近這幾年開始很流行。正確地來說應該是隨著社會的開放,人們對於死亡不再是用逃避或是拒絕的方式來看待,這樣的發展或許有一些原因是來自於疾病患者的生命權的探討,促使了人們必須更加地透明且認真來面對這件事,即使「死亡」本身是讓人極為難以承受的痛。記得以前上課的時候,有一堂課是在討論「遺囑」,自己要怎麼去立一份遺囑呢?還是說希望讓人記得些什麼,也有的人會舉行生前告別式,這些其實都表示了人們已經可以用更正面的態度來面對死亡。
在這本書中算是很全面地探討了我們在面對「死亡」中會遇到的層面、問題等,跟大家分享這本書每一章的主題:研究臨終、死亡與喪慟;關於死亡體驗;與死亡一起成長、變老;洞察死亡與來世的生活;死亡的過程;與臨終共處;在醫療保健系統中死去;生物醫學問題與安樂死;自殺與其他突發性、非自然、創傷性死亡;各種喪葬儀式;關於死亡的行業;死亡的法律層面;應對喪親之痛,以及最後一章生命中各種形式的悲傷。當然,這不是一本基督教的專書,但或許可以幫助我們透過對於「死亡」的研究與討論,帶領我們更深去思考人生必經的路程,而且是從出生就已經要前往的方向。這本書還有一個很棒的地方,就是蒐集了不同社會、文化、宗教以及從不同學門的眼光來探討這個議題,或許就如同封面所寫的「思考死亡,是為了活得更好」。
這本書中提到一個例子,看了以後很有感觸。這個例子是在說一對年輕的夫妻,在生第一胎的時候因為早產而夭折了,這對夫妻被鼓勵可以將孩子的樣貌拍照下來。可是這位經歷自己第一個孩子的年輕母親卻拒絕這樣的方式,這極大的痛苦來自於對新生命滿滿的期待,如今只希望這樣的破滅趕快過去。她認為好像是侵犯了「隱私」,這樣有什麼意義呢?照片是人們鞏固記憶的方式,或是用於證據、防衛、自我辯護等等的,要為自己已死去的孩子留下剪影?她認為不需要用這樣的方式來證明自己曾經孕育過孩子,曾經透過母體給予孩子生長的作用。身為母親的驕傲,在這個日子,是最好的一天也是最壞的一天,她認為雖然孩子沒有活下來,但見到了孩子,就足夠了。後來他們還是為孩子拍照了,但每當這位媽媽拿出照片看的時候,她發現在回憶這個噩耗的時候,至少可以觸摸與凝視它們。
死亡,所謂的終極關懷,其實也是宗教信仰很重要的範疇與支持。如果我們對目前盛行的宗教有所了解,會發現人們對於宗教的理解是來自於終極關懷的認知,也就是面對死亡以及死後世界的嚮往。但即使在美好的終末都無法抹平人們在死亡當中所經歷的一切。在走向死亡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生命的愛與關懷,會遇到衰老與臨終,會遇到死後的處理。這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們必須去面對的,即使是讓人難堪的因為死亡而帶來的家產爭奪,都包含在這個死亡的議題當中。
作為一為牧者,對於婚喪的比例,很高的程度是面對弟兄姊妹臨終、死亡的過程。在這些過程中也會看到許許多多不同的反應跟情緒,甚至是處理的方式。或許,如果我們是很正面的看待死亡,保羅所說「寧願離世永遠與主同行」會是我們在禱告中的確信與盼望。上週講道中有提到一些自己家裡的事,其實那一天來的又快又突然,是星期日剛主日禮拜結束,但教會的幹事說家裡其實已經打了很多通來教會。沒想到回撥電話所得到的消息是父親過世了。在那個當下腦袋是一片空白的,而且整個大腦的機制是混亂的,露出奇怪的笑容跟幹事說發生什麼事,在電梯口遇見弟兄就抱著大哭。在哥哥的車上很鎮定的驅車南下,到了殯儀館,那邊的兄長讓我們看了父親最後一面就蓋棺了。在殯儀館的那幾個小時,一直到深夜又驅車回台,我跟哥哥沒有掉下一滴眼淚,在北上前還去吃了擔仔麵。
「死亡不是終結,而是轉折。生活會繼續,學習與生命同行」。對自己來說,父親的離開,也開啟了自己一段小小的「尋根」之旅,試著用「成人」的方式去釐清過去所發生的事情,以及上一輩的家族關係。或許因著死亡,很多關係就此畫上句點,但生命卻可以帶著無憾繼續前進。對父親的想像與理解,也開始有了新的想法跟看見,這對自己生命的光景來說是很重要的發現。這才會真正的明白生命透過死亡帶來更新的意義。
事實上,基督教的信仰就是一個談論死亡與生命的信仰,而且是要每一個跟隨耶穌的人都要「主動性地去死」。保羅說的那個老我與新我的轉變,就是這個道理,因為我們都因著耶穌基督在罪惡當中死去,而向著光明活起來。如果人生當中真實的死亡是這麼地令人痛苦以及不想面對,那我們當然可以很自然地理解我們生命中必須「去死」也會是痛苦以及不想面對的。也許這樣想很阿Q,但事實就是如此,不然我們就不會在教會信仰的生活中,常常聽到「人就是這樣」的話。跟隨耶穌,就是被邀請「去死」,因為深信耶穌已經復活,所以我們才得以在死亡當中活出新鮮、有根有基的生命。
想到曾經給予一位神學生畢業講道題目的建議,就是「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