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動的思考

最近在新使者讀了一篇文章,有關一位青年談到為什麼離開教會的分享。信仰的生命每一個人要走過的旅程不一樣,自己也曾經在求學階段離開過教會,不過這篇文章倒是引發了一些思考跟反省。

在想說作為一個在教會長大的孩子,其信仰歷程會是什麼樣的變化呢?這個問題可能沒有什麼答案,如果從一些自己曾經參與的團契的學生畢業之後就沒去教會聚會的例子來看,這其實不是少數。而這當中的問題真的會是因為教會出了問題,而不再吸引人們來到教會,進入信仰群體嗎?就算是這個教會有問題,基督教的教會又不只是這一間,這樣的離開,很多時候不是離開某一間教會而已,而是脫離信仰群體。想起以前輔導的叮嚀,對比於現在的環境,這當中的差異到底會是什麼樣的因素而造成的呢?

對於一個人的信仰生活,教會所要盡的責任會是百分之百嗎?如果用簡單的數學加乘的效果來看,教會的線與個人的線是要不斷地產生交集與加乘的互動過程,也就是說,信仰的前進不會只是在於教會是個怎樣的教會,也涵蓋了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個過程當中的學習與努力。或許還小的時候是被給予、被灌輸的,可是這樣的階段要到什麼時候會開始轉換成自己去思考、去疑問、去學習呢?好像也沒有個定案,有的人可能很早,有的人可能很晚,但總是一定會進到這個階段當中。沒有一間教會會是完美的,也沒有一間教會能夠從滿足人的角度來建立,因為教會是指著生命群體的連結,是朝著上帝前進的。這是很理想性的理解,在我們實際的生活當中其實很常遇到難題,像是教會有很多人的衝突、人們用著不正確的態度來認識上帝與人互動、教會常常有太多的事奉一直要人去做等等,這些都充斥在我們的教會生活中,這是存在的事實。

但若因為這些事實而免去個人對於上帝的追求或是努力,是不是就太過於把每一個人要認真思考上帝的責任給撇清了呢?或許離開沒有什麼對錯,也可能會有幫助,但離開不該作為責難教會或是為自己信仰的失落作為藉口。想想自己在求學的時候離開教會的過程,那時也是覺得自己在教會當中好像不會再前進了,乖乖牌的成長經驗,教會當然也是提供了很多的造就跟影響,但總是覺得去教會變成了一種習慣,而不是因為真的渴慕上帝而去的。


那就更不用說什麼大大小小的服事,從少契到青契,大概說得出來的服事無
一沒有做過。還記得還曾經在詩班席聽講道的時候,不小心脫口而出「都是假的」這種話,自己都嚇一跳怎會這樣,趕快拿起週報低頭假裝看。那種反動的不被滿足是因為會去思考所謂上帝的事、聖經說的、牧師講的,在都已經可以聽懂的狀況之中,那信仰還有什麼呢?

有的時候會自己告訴自己,我只是離開一個信仰群體,我不是離開上帝。以前會覺得這句話好有哲理,而且也很無敵,因為這樣說出來,教會的輔導就沒有什麼可以繼續說下去的。但覺得更真實的是,當想要靠著自己去找到上帝的時候,會不會是已經離上帝很遠了呢?這裡說的靠自己不是在說聖經要自己讀、禱告要好好學習的這種,而是想要透過很多我們可以掌握或是我們認為的「地方」去找到上帝。加爾文說:在認識上帝與認識人之間的關係是很厲害的觀察與分享,在上帝、人之間是很微妙微肖的轉變與分野。上帝很大我們都知道,可是一不小心,其實是我們很大,但上帝很小。這就是為什麼加爾文要強調「真正認識上帝才能真正認識人,反之,真正認識人也才能真正認識上帝。」

離開教會的那段時間,有的時候有去看看參加不同教會的崇拜跟團契,有的時候也就沒事做的沒出門,或是跟朋友出去玩。但你問我那段時間有沒有更認識上帝、有沒有更親近上帝的話,我要很誠實地說,聖經就是放在那邊沒打開過,上帝偶爾就是有需要的時候禱告一下。生活還是繼續的過,只是多了很多以前必須要去教會的時間而已,一時之間還不知道怎麼利用呢!倒也是在這段時間當中,也好好的思考信仰對自己而言,只是一種常態性的習慣,是理所當然的生活,還是一種自己必須付上代價去認識與追求的,前提是有足夠的體會自己的生命光景是什麼。

這個禮拜有機會回去神學院參加畢業講道,對於「解放」有了不一樣的體會。我們其實都很需要解放,解放我們從以前到現在所建立起來的思考、規範、習慣等等,解放其實不是拆毀,而是從當中跳脫可以用寬闊的視野去檢視原來的樣貌是什麼。解放的效益是自由,但真正的自由其實是限制。就像上帝限制了自己毀壞的能力,去顯明憐憫的恩典,就像在十字架上的耶穌限制了自己可以下來的能力,去顯明勝過死亡的權柄。我們都應該在我們的生命中不斷地被解放出來,才能在已經陷入的窠臼當中有新鮮的自由,然而,這樣的自由卻又讓我們願意限縮自己的生命,只因為我們願意去經驗且實踐上帝的愛。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