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習慣的效應

這禮拜在誠品書店看到了一本很吸引目光的書,這本書的封面這樣寫著:

「每天都進步1%,一年後,你會進步37倍;每天都退步1%,一年後,你會弱化到趨近於0!你的一點小改變,將會產生複利效應,如滾雪球般,帶來豐碩的人生成果!」

吸引我的原因是因為看完這幾句話就在想「真的會這樣嗎?」於是就把書帶回家了。當然,覺得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這種立志改變的決心不知道在生命中出現過多少次,那種決定性的、突破性的、立即性的,一次又一次地說「從今天開始......」,然後又一次一次地失敗沒甚麼特別變化。這本書的提醒是「不要小看那細微小的改變」。對我們來說,巨大的改變通常都是來自巨大的行動,項是減重、戒菸、書寫、奪冠等等,無論是何種目標,我們都會趨向於驚天動地的改變,好讓人知道「我們不一樣了」!

這本書提出的觀念是細微小的改變會累積成巨大的變化,可是那細微小的變化卻最容易讓人忽略。但這樣的改變卻是「複利」變化的。百分之一的改變無論是前進或是後退,在一年之後都會產生巨大的效應。

每天退步1%,持續一年,0.99365=0.03
每天進步1%,持續一年,1.01365=37.78

作者所說觀念就是所謂的「習慣就是自我改善的複利價值」,而這樣的變化無論是好的習慣或是壞的,都會在持續的年日當中越來越可觀,就像錢財的複利計算一樣,賺錢或是負債,在若干年後都會是很可怕的數字。不過這樣的挑戰卻是很大的,因為在細微小的改變過程中,很難馬上看到效應,而這會讓人產生失望與懷疑,上健身房三天,身材還是一樣胖;讀英文一小時,會的單字還是有限;練琴2小時,還是停留在幾小節的進度,這些都是我們遇到的難題。變化的緩慢步調會使我們的心失去堅持的力量,而去使我們回到原來的念頭就會悄悄地越來越明顯。重複甚麼就會得到甚麼,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


引用書中的一段話來說明,社會學家雅各里斯說:

「當一切努力看似無用,我會去看石匠敲打石頭。可能敲了一百下,石頭上連一條裂縫都沒有,但就在第一百零一下,石頭斷裂為兩半。然後我了解到,把石頭劈成兩半的不是最後那一下,而是先前的每一次敲擊。」P37

改變習慣重要的不是時間的長短,而是頻率。就像是練琴一樣,如果我一週用一個時間然後練習長達4小時,跟我每一天練習30分鐘,覺得哪一種方式會有顯著的效果跟改變、進步呢?這個頻率就是那1%的改變,持續地進行著一點點的改變。那會是一個信念的轉移跟更新,書中談到很有幫助的觀念,我們常常在改變的時候是以「目標」為導向的,就是去完成甚麼樣的事情,好達成我們所期望的目標。比如說我設定要減重10公斤、我要把這首曲子練好等等,但作者告訴讀者,比起目標更有效用的是「身分認同」的改變。甚麼意思呢?用學樂器來說,就是從「我要學會這項樂器」轉換成「我要成為演奏的人」;或是以讀書來說,從「我要讀完一本書」轉換成「我要成為讀書的人」。以身分認同為基礎的習慣,才是最有效用的改變過程。

看到這個真的會很興奮,因為發現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好像放錯目標了,一直希望自己會甚麼樣的才藝,但事實上應該是要讓自己去成為甚麼樣的人。而這樣的方式對我們來說其實一點都不陌生,因為我們在認識上帝的過程不就是這樣嗎?今年在推動信徒造就運動,一直在想要怎麼樣鼓勵大家可以參與,而這本書所帶來的亮光與看見,可能就不是「我要去參加查經班」,而是「我要成為一個讀聖經的人」;不是「我要參加祈禱會」,而是「我要成為禱告的人」。也許我放錯目標了,不是一直硬要大家來參加課程,而是要我們好好的去思考:「我們要成為一個甚麼樣的人」。

我們會想要成為渴慕上帝話語的人嗎?我們會想要成為禱告的人嗎?我們會想要成為門徒嗎?這些問題老實說一點都不陌生,在教會大概也是很舊的期待與想法,但卻沒有發現原來這樣的想法所帶來的動力才是我們建立信仰習慣的基礎。如果我想要成為這樣的人,那我的行動會是甚麼?如果我們用一天24小時來算,扣除休息、睡眠的8小時,就是16小時;而16小時的1%是多少?用分鐘來算好了

16小時=960分鐘,960分鐘的1%=9.6分鐘

我們的改變是甚麼,就是在每一天當中只要10分鐘的「讀聖經、祈禱」,就會在一年之後產生極大的效應。重點是頻率,是持續的,是我們願意身分的改換所帶來的期望,因為目標給我們的只是短暫的成就,而身分認同的改變給我們的是「盼望」。盼望我們弟兄姊妹都可以共同來思考我們身分的改變,因為這樣的改變是藉著主耶穌基督已經賞賜給我們的,我們就是身體力行去合於被更新、稱義的身分。

對了,忘記說這本書了,《原子習慣》!
然後,我好像完成了教育傳道組的讀書分享了,呵呵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