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 自 表 述

不知道大家是否能接受我們的信仰有關教義、聖經等等的詮釋是「一本聖經,各自表述」嗎?這聽起來好像沒有章法、沒有規範、沒有標準,但這是我們必須承認的事實。舉個簡單的例子,到底能不能蓄奴呢?不就是雙方各有自己的聖經立場的解釋嗎?上個世紀的解放運動不也是壓迫者有自己一套的信仰信念,而解放改革者也是同樣有一套嗎?就像我去聽谷風神學生的畢業講道當中,有提到「真理」是什麼?有誰可以真的說自己已經掌握了真理了嗎?如果可以,那誰說的準呢?教會歷史給我們的借鏡就是看見諸多神學家也是一直在「真理」或是有關教義有不同的爭論,那我們對於真理的態度就會影響我們對上帝的認識了。


這個禮拜看到一個有關「聖餐」的討論會。聖餐,在教會歷史上也是一個極具爭論的議題,而這當中不外乎兩個很重要的討論,一個是關於餅跟杯到底是不是真的是耶穌的身體跟血;另一個就是「誰」可以領聖餐。不知道大家對於這兩個討論的想法是什麼呢?在早期教會教義的發展中就出現了兩種很重要的論述,一種是化質說,就是耶穌的身體與血,真的就是變成了餅跟杯,所以餅跟杯是不能隨意丟棄或是吃掉、喝掉的,在高禮儀的教派中的聖餐觀就是採用這一種,所以預備的餅要有所謂的「聖體櫃」來保存,而預備的杯,最後都會由主理的牧職同工全部喝掉。而我們所謂的宗教改革以後的教派,多數是採用「象徵說」,也就是所預備的餅與杯是象徵了耶穌基督的身體與血,在聖餐過後,通常都會由小會員把餅跟杯處理完畢。


這兩種說法都有其理論,其實就看人們用什麼樣的方式去理解跟解讀聖經當中所記載有關耶穌所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所捨的;這是我的血,為你們所流的」當然,討論劇烈的且一直延續到今日的應該還是第二個問題:誰可以領。21世紀的教會界基本上不會再去討論是化質說還是象徵說,可是我們卻會不斷地遇到在教會禮儀當中舉行聖餐的時候,誰可以領而誰又先不要領的問題。我先說我自己的想法,依照耶穌在被賣的那一個晚上,事實上門徒們的聚集,對於這晚餐當中耶穌所預示的並不能完全地明白,而且在當中即使是猶大,這位已經定意要出賣耶穌的門徒也一同領受了耶穌所祝福的餅與杯。按照耶穌所說的,他的身體跟他的血是為我們而捨而流的,這個「我們」就很難去判定耶穌說的時候到底有沒有設立條件跟立場。當我們說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工作是為了所有人的時候,那不就意味著每一個人都可以領受耶穌所犧牲的生命呢?

事實上,我們現在對於聖餐的理解已經不單單是耶穌做了什麼,而是新約書信當中的解釋。像是牧師在用的教牧手冊當中有關聖餐禮的舉行,裡面用的教導文是用保羅在哥林多前書所寫的內容,而不是耶穌被賣的那一夜的場景,這就很清楚地告訴我們,對於教義或是禮儀,我們所受的觀念已經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像是保羅這樣的門徒的解釋了。如果我們要說領受的人要明白自己在領什麼,那從那夜門徒的反應,我們可以問:他們真知道自己在領什麼嗎?諸多「人設」的條件與解釋已經充滿了耶穌自己所做的事情,那我就要問的是:「為什麼是這些神學家或是教父們來決定我們所應該遵行的方向呢?如果是,那我們要遵行誰說的呢?」


上個星期去學生團契帶查經,跟大家一起分享「復活」,大家一起重新整理在四福音書當中有關耶穌復活後的記載,發現其實一樣的,我們現在對於復活的理解也已經包含了諸多新約書信的觀念,以及整個教義發展歷史上面對許多爭論、異端而匯集成的「復活」。上週講道提到的神學家NT․Wright所寫的《天堂,有什麼好期待?》書中一開始就打破了人們對於復活、天堂的觀念,他說這些觀念其實都不是百分百源自於聖經的傳統,而是融會了很多不一樣的思想、學說而發展至今的。他這樣說的用意是希望閱讀的人可以好好地去思考耶穌自己所做的事,而不是添加的東西,這樣我們曾能真正地透過耶穌基督的復活在我們的生活中,活出復活的生命。


回到聖餐的問題,所以誰可以領呢?目前我們的教制是以「洗禮」作為依據,但這又會產生另一個問題,那小兒洗呢?既然算是洗禮,但我們卻不會讓有小兒洗的孩子來領聖餐,不是嗎?這時我們又會說那小兒洗是父母為孩子決定的,要等到堅信禮的時候,可是這樣我們不就也在定義小兒洗的效益的問題嗎?作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牧師,在遵守教制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去思考我們的教制是因為什麼而設置的,當這些教制跟耶穌生命有衝突與拉扯的時候,那我們該遵行的是人為的教制,還是耶穌的事奉呢?這個問題就留待大家去思考了。


「各自表述」,聽起來好像很負面,我猜想這個對信仰的描述並不是那麼可以被接受,但這卻也是凸顯了一個很重要的意義,那就是我們都是微不足道的人,沒有一個人可以宣稱所認識、所理解的就是全部,所以我們接受多方、多元的思考,就像以前說過的:「上帝很大,但我們很小」,但不要信到變成「上帝很小,而我們很大」。如果我們需要一個統一的標準,那就是三一上帝自己了,但有趣的是,三一上帝在我們當中的工作卻又那麼地精采繽紛,所以呢?

吃喝自己罪的,可能是那個主持聖餐的牧者,而不是坐在下面還未領洗卻深深探尋上帝的弟兄!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