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書籍介紹

書名:原子習慣
作者:詹姆斯.克利爾 譯者:蔡世偉
介紹人:陳彥龍

  

書介
「每天都進步1%,一年後,你會進步37倍;每天都退步1%,一年後,你會弱化到趨近於0!你的一點小改變,將會產生複利效應,如滾雪球般,帶來豐碩的人生成果!」

吸引我的原因是因為看完這幾句話就在想「真的會這樣嗎?」於是就把書帶回家了。當然,覺得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這種立志改變的決心不知道在生命中出現過多少次,那種決定性的、突破性的、立即性的,一次又一次地說「從今天開始......」,然後又一次一次地失敗沒甚麼特別變化。這本書的提醒是「不要小看那細微小的改變」。對我們來說,巨大的改變通常都是來自巨大的行動,像是減重、戒菸、書寫、奪冠等等,無論是何種目標,我們都會趨向於驚天動地的改變,好讓人知道「我們不一樣了」!

這本書提出的觀念是細微小的改變會累積成巨大的變化,可是那細微小的變化卻最容易讓人忽略。但這樣的改變卻是「複利」變化的。百分之一的改變無論是前進或是後退,在一年之後都會產生巨大的效應。

每天退步1%,持續一年,0.99365=0.03
每天進步1%,持續一年,1.01365=37.78

作者所說觀念就是所謂的「習慣就是自我改善的複利價值」,而這樣的變化無論是好的習慣或是壞的,都會在持續的年日當中越來越可觀,就像錢財的複利計算一樣,賺錢或是負債,在若干年後都會是很可怕的數字。不過這樣的挑戰卻是很大的,因為在細微小的改變過程中,很難馬上看到效應,而這會讓人產生失望與懷疑,上健身房三天,身材還是一樣胖;讀英文一小時,會的單字還是有限;練琴2小時,還是停留在幾小節的進度,這些都是我們遇到的難題。變化的緩慢步調會使我們的心失去堅持的力量,而去使我們回到原來的念頭就會悄悄地越來越明顯。重複甚麼就會得到甚麼,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

引用書中的一段話來說明,社會學家雅各里斯說:

「當一切努力看似無用,我會去看石匠敲打石頭。可能敲了一百下,石頭上連一條裂縫都沒有,但就在第一百零一下,石頭斷裂為兩半。然後我了解到,把石頭劈成兩半的不是最後那一下,而是先前的每一次敲擊。」

改變習慣重要的不是時間的長短,而是頻率。就像是練琴一樣,如果我一週用一個時間然後練習長達4小時,跟我每一天練習30分鐘,覺得哪一種方式會有顯著的效果跟改變、進步呢?這個頻率就是那1%的改變,持續地進行著一點點的改變。那會是一個信念的轉移跟更新,書中談到很有幫助的觀念,我們常常在改變的時候是以「目標」為導向的,就是去完成甚麼樣的事情,好達成我們所期望的目標。比如說我設定要減重10公斤、我要把這首曲子練好等等,但作者告訴讀者,比起目標更有效用的是「身分認同」的改變。甚麼意思呢?用學樂器來說,就是從「我要學會這項樂器」轉換成「我要成為演奏的人」;或是以讀書來說,從「我要讀完一本書」轉換成「我要成為讀書的人」。以身分認同為基礎的習慣,才是最有效用的改變過程。

書中提到有關習慣建立的過程有四個步驟:提示、渴望、回應、獎賞。提示就是開啟大腦的一種行為,就是預示了獎賞的一點資訊。而這樣的資訊會引發渴望,就是想要得到獎賞的渴望,也可以說是動機,少了改變的渴望,就沒有行動的理由。回應就是真正要執行的行動,回應會不會產生,跟我們受到多少刺激,以及可能的阻力有關。最後就是獎賞,這是每個習慣的終極目標,提供了滿足以及教育的成果。這四個步驟像是一個迴路,不斷地連帶影響,改變也就要從這四方面開始進行。

心得
建立好的習慣跟戒除壞的習慣都是同樣困難的,但困難不意味著不可能,這本書提供了一種「科學」的方式來解釋、幫助人們在自己的習慣中重新思考。書中談到的很棒的想法,其實習慣不會限制自由,而是創造了自由。我覺得在這一點上可以用信仰的角度來理解,也就是習慣的主人是誰?也就是書中很重要的「察覺」,作者認為無論好的或是壞習慣都來自於「察覺」,這是我們也在信仰中很強調的部分,我們都要很敏銳地察覺我們跟上帝的關係。

提示:上帝是全能美好的
渴望:企盼經歷上帝在我們的生命中
回應:?
獎賞:如同保羅所說生命的冠冕

這個「?」就留待大家自己來思想跟回應了!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