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動的學習

因為疫情的關係,教會的聚會「被迫」要採用線上聚會的方式,當然這個被動也可以化為主動,只是在有限的資源當中,要怎麼去進行,就是個學習的功課了。

到這週為止錄了三次,在第一次後,乾爹看完給了一些建議,幫助我去思考當實體的禮拜變為線上禮拜的時候,核心應該還是「禮拜」, 而不是實體或是線上。也就是說,在儀式展演的方式被迫改變的時候,要思考的是「禮拜」的意義與進行,而不單單只是把實體禮拜「copy」成線上,如何將禮拜中的與上帝、與人的連結透過無論是直播或是錄影的方式,讓兄姊即使在家中也能夠「參與」禮拜(附帶一提,在傳道時期,教會的聯合禮拜也是在四樓看一樓的LIVE,就發現對於畫面中禮拜的進行總是有隔閡,就會更去想這些問題)。

當要開始第一次錄影的時候,其實想過了很多不同的程序進行,有沒有司琴?有沒有司會?等等都是要考量的。因此,在最少同工(只有一位錄影同工)的情況下,把程序簡化並重新安排,讓原本實體禮拜可以透過聖詩或是音樂連接的過程,都一一設計成一氣呵成的方式,同時也加進去引導會眾「一起」的方式,例如禱告。當然,感謝司琴同工在原來實體禮拜時,都有把禮拜中會用到的音樂都錄下來(絕佳的超前部屬),現在可以透過後製把音樂加進去。

至於什麼樣的小改變呢?即使第一次主要還是信息為主,就把讀經、講道禱告、祝禱都連接在一起,最後才是報告及默禱。在第二次的影片中,聽取了建議,在默禱之時加入了會友兄姊的教會生活照,將原來平安禮的部分化為影像,讓在家觀看的會眾可以透過這些照片的回顧,感受彼此的連結。這週在讀經之前加上了一首聖詩,下週預備加上啟應。看起來好像跟實體一樣,但如何呈現在影片中的互動感,就是可以思索以及相關後製的工程了。

寫下來,是為這段時間的預備整理一下,很多時候可能我們跑掉了焦點,把心力放在「線上」這件事,設想很多有關設備、呈現、剪輯等等的問題,但這樣的變動應是幫助我們更加思考的是「禮拜」, 一種儀式性的展演在看完之後讓人感受的是什麼。禮拜的主體對象是上帝,而人在其中卻是參與的核心,「距離感」要如何地突破空間與時間的限制呢?很感謝上帝!在關心兄姊的過程中,聽到了大家的回應,都是很開心星期日早上可以觀看,在能夠「禮拜」的過程中,更多的是感恩。

每一間教會的狀況不一樣,資源也不同,但,禮拜的核心不變才是我們面對「疫動」最有力的根基。


最後,跟大家分享這首來自舊約學者所寫的詩,轉分享自炳熹牧師臉書的翻譯

【很快,我們就能翩翩飛舞】(Walter Bruggemann 疫轉新世界 Ch.3)
我們如今錯失了太多,
孩子的畢業典禮、
親人的婚禮、
職業棒球的球季、
熟悉的教會禮拜、團契生活、
日復一日與鄰舍在街上的寒暄。
病毒在我們身上加諸巨大的沈默,
這沈默催生孤獨感、
家庭暴力、失業,
在餐廳、在大賣場、在街上的生活都要終止。
我們等待,我們或許在絕望中等待,或至少
在極大的失望中等待。
但我們或許以不同的心態等待:
我們信心滿滿地等待;
我們翹首以盼地等待;
我們等待上主。
我們等待將來,也抗衡絕望,
因為我們知道你是生命的上帝,
你將戰勝死亡的勢力。
我們知道受難日的死刑不能戰勝
耶穌所活出的生命,
也不能戰勝他信實的跟從者所活出的生命。
我們等候時,為下一次起舞練習接下來的舞步,
只在一瞬間......「還有一瞬間」;
我們會走那本於順服的長征路程;
我們會跑那履行門徒職分的競賽;
我們會上騰如鷹,飛往上帝的將來,那
美好而和睦的將來。
我們知道你會勝過沈默,
因為沈默.....如黑暗般
都不能勝過生命之主。
阿們。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