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被動為主動

前幾天看到大學團契同學在臉書上的分享,他畢業後就在一間福音廣播節目的機構工作,在分享中他談到兩件事,一件事是對於文字的書寫,因為最近疫情的關係,就多了很多需要書寫e-mail的需要,因此就發現這對他來說是很大的學習。另一件事是這麼多年下來真的很佩服錄製廣播的「說者」, 可以在完全沒有逐字稿的狀況下,就在那可能百分之一秒的思考裡面,就可以將一些靈修小品的文字轉換成口語,並且很流利地說出來。看完他的小小分享以後,就很直覺地回了他說:「講道講久了就會了啊!」。

其實看到他寫的PO文心裡還滿有感觸的,現在每週都要產出一篇文章,其實來到教會服事也沒有特別說要有這樣的文字事工,是自己想說以前都這樣被操練,應該可以繼續下去,免得在文字的學習上懶惰了,所以到目前為止,至少還可以每一週產出一篇大概2000字的文章。 會有這樣的操練也是因為神學院畢業後受派的教會的主任牧師自己也是如此做,因此他就要求教會的牧職團隊都要每一週寫出一篇文章來放在週報,內容不限但不能放講道篇。會有這樣的書寫是因為牧師認為週報應該不只是週報,而是很重要的文字事工,而在週報當中的文字可以透過對於生活的分享以至於神學的反省,其實也在做宣講與牧養的工作,也可以讓看的人明白一位牧者的神學思考。

必須很誠實地說,剛開始的時候超級痛苦的,記得也曾經分享過,但這種事大概就是一回生二回熟吧!不過文字的書寫還真的不只是一種修辭學這類的技巧地展現,有的時候還真的需要「靈感」, 以及對文字的敏感度。最近發現神學院同學也開始將每週講道的經文用寫詩的方式來回應跟思考,寫詩大概又是另外一種境界了,但就會發現文字的表達會很不一樣。不過即使到了現在,有時候寫得很順,有時候還真的不知道要寫什麼。沒有範圍、天馬行空的內容或許有很大的自由與空間,但其實也充滿著限制。還記得在我之前的那位學長要離開教會的時候,主任牧師就把他過去牧會所寫的文章,出版成一本牧會筆記,作為送這位學長的禮物,也是一種牧會的紀念。

然而說到口語表達,我跟我的大學同學說,這真的是神蹟啊!以前那個不太理會人也不講話的,現在竟然可以站在講台上說話。作為牧者大概就是不會說話也會被訓練到怎樣都能說話了,因為太多場合會被邀請出來說話,而且很多時候是無預警的。說個最簡單的,禱告,只要有牧師在場就很容易被邀請禱告,或許會說做牧師的不會禱告嗎?其實也不是這個問題,而是真的有太多機是跟個性、特質相違背的行動,即使是很大的軟弱跟限制,但在上帝的眼中,卻是要成就大事的恩賜。我們很常說恩賜是禮物,很多時候表達我們所擁有的某些才能與專業,但或許「拙口笨舌」作為恩賜,更顯出上帝的能力。

這個星期的「微解封」好似讓大家在疫情期間多增加了困惑與矛盾,這些政策的制定與是否開放的標準,在這幾天可說是鋪天蓋地的各種評論與質疑。無論對誰無論哪一個政策,對人都有不方便與便利之處,都有其有利與有弊的差異,對我們活還過得去的人來說,有些事情看起來就是充滿矛盾,像是可以去電影院看電影,那我們可以在家裡一起看NetFlix嗎? 聽起來好像是可以作為互相矛盾的規範,但站在不同的角度來看,那不只是「看電影」這件事,而是涵蓋了經濟、公眾、自由等等的層面。前兩天就在想,還沒解封以前,我們的心情是「被關在家裡」, 但在微解封之後,我們的心情會轉變為出門還有諸多限制,那我們還是在家就好了,看出來差異了嗎?前面是被動的限制,後面是主動的限制,事實上,做到主動的限制,才會是我們可以控制疫情的最大原因。

什麼是主動的限制,舉個例子就知道,上週南部有間教會因為直播人數超過是內規範而被取締, 而該教會還辯稱以為禮拜堂算是室外空間而在10人以下。作為教會的一份子聽到這樣的辯解真的是不知該說什麼,但重點是什麼,是我們做為上帝的子民,我們一直宣稱要用天國子民的身分活在這世界,但我們依然我行我素地認為只要以上帝就什麼都可以。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保羅說在甚麼當中就做什麼人,這不是說失去自我的消極,保羅所說的其實是積極的為他人活出生命的見證,這就是主動的限制,而這也是耶穌基督作為上帝的獨生子所做最核心的改變,「 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我們都耳熟能詳的經文,就已經道出了耶穌「主動」 地限制了自己,但這樣的限制卻帶來的是上帝豐富的恩典以及面見上帝的道路。那不是為了耶穌基督自己,而是為了所有人,就是你跟我。

當摩西不再想著自己是多麼地拙口笨舌的時候,就會發現上帝的誡命是如此的流暢地運行在以色列百姓中間,這不是因為摩西多麼地能言善道,而是因為上帝在其中。或許我們對於現況還是有很多的埋怨或是質疑,但若我們想的面向不再是自己的時候,或許我們就能慢慢地經驗到上帝不著痕跡地運行在全地的記號。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