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級不解封的措施
作者: ygchurch 日期: 2021-07-24 23:14
我們的禮拜堂以1.5公尺的社交距離來排椅子,應該差不多 30-40 左右,若再加上教育館開放,頂多再加4-5個座位,基本上是符合室內50人的規範。但重點來了,這40個座位的安排,代表有40位兄姊可以來到教會實體禮拜,那問題是「誰」呢?教會可以有兩堂禮拜,如何分配誰來第一堂,誰來第二堂呢?若兄姊來的時候超過人數了,要請在哪等下一堂還是先請回家呢?相信在家觀看主日禮拜的兄姊還是居多,教會仍要繼續有線上禮拜的需要。這樣看來這個降級不解封對我們來說還是真的有很多的不方便以及要想的應變方式。
大家若有什麼還不錯的方式,可以一起來集思廣益討論看看喔!
在疫情期間也是看到政府官員的人生百態了,就在世界各國當中,有哪個國家會像我們這樣,每天看到很多口水戰的防疫拉扯之爭,有的時候還真搞不太清楚這些言論到底是真的對防疫有正面的貢獻,還是只是一個政治人物搏版面的利益需要而已。在台灣大概就是什麼事情都一定會「政治化」, 這裡的政治化指的是立場不同的意識形態對立,老實說,生活在台灣還真的很需要「智慧」,免得很容易就被帶風向,而偏向某一方的政治意識形態了。
如果在教會裡面有一位同工,或是牧師,在經過了他人的共同協助去處理好一件事情,然後卻對外說都是自己的功勞,都是自己在做,其他人都只是來看看而已,不知道大家會怎麼想。如果這是出自牧師的口,他還能在這間教會繼續牧會嗎?常常在想一個人生命的樣式原本就是如此,還是會因為大環境的耳濡目染之下而改變?還是這個大環境只是更將我們原來的樣貌給凸顯出來,特別在有關自我以及他人利益上的時候。這禮拜在臉書上看到一句話說「人其實不需要為了證明自己比別人行,而去詆毀或是攻擊他人」。 很多時候我們都採取這樣的方式來保護自己,但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因為他人的好其實也成就了自己,而自己的善也會鼓舞他人的美。有趣的是,在教會界我們可能無法忍受這樣的態度,但在社會上卻會是我們支持的誘因。
這個禮拜的講道內容可能對大家來說會有一點「激烈」,畢竟講的主題稍微具有敏感性一點,但在聖經裡面其實也不乏這種對我們來說駭人聽聞的事件,像是士師記後面利未人的妾被分屍的記載,還有拿伯的葡萄園被搶奪,甚至整個約書亞記裡面都是殺戮、殲滅等等的事蹟。這些經文實在很難照著白白紙黑字上的字面意義去思考,也很難從整個大猶太文化、以色列為主體的脈絡來反思我們的社會。這些事件在世界的歷史從未曾消失,就像講道的最後所說的,若我們對這樣的經文感到不舒服與難受,正是因為我們正處在這樣的黑暗中,在我們生活的環境裡,這些事情都還正在發生著。
戴上不一樣的眼光來閱讀,會是幫助經文更進入我們世界的過程,就像我無法用著選民的優越來合理化搶奪土地的壓迫,即使在經文上看起來是如此寫明的。但我們要去思考的是,這樣的經文背後的意義是什麼,而不是以一種高度的信仰去解釋我們眼睛所看見的。想想奴隸制度的興起與廢除就知道聖經的詮釋會帶來多大的影響。事實上這就是「換位思考」的一種形式,當我們嘗試用著不一樣的方式來理解聖經人物的故事與記載,可以幫助我們更擴大生命的視野,但這一點都不影響上帝的工作與啟示。
而這樣的「換位思考」可以廣泛的用在生活的各種層面或是人與人的關係上。這有點像是老子與莊子在爭論的「你又不是魚,怎麼知道魚是怎樣」, 但也就在於我們不是魚,我們才要去學習當隻「魚」。他們爭論著「你又不是我」但我們就是在學習「是你」。從信仰的層面來說,耶穌所做的不就是「當個人」嗎?而且是徹底地當個人。這禮拜看到朋友所寫的關於沒有接住同伴生命的遺憾,看到這樣的文字心裡都會很扎心,但也在思考,當我們覺得自己是不是應該要多做什麼,才不會導致這樣的結果的時候,我們會不會仍然是站在以自己為主體的面向呢?這樣說可能有點消極又沉重,但若我們真的「是你」或是「是他」,就會知道死亡,也許才是真正的終局。
要能夠學習換位思考的初衷,認為是來自於憐憫與感恩。憐憫不是因為我們懂得去憐憫人,而是我們都一直是被憐憫的,我們都一直在被這樣的力量接住,所以我們懂得感恩,感謝生命當中的一切,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而當我們明白了憐憫與感恩,就會知道我之所以成為我,是因為很多人與事件的組成這會讓自己作為「主體」的意識放下,而以他人為主體。但這是很難的功課,因為在我們互為主體與客體的轉換上,其實界線是很模糊,而且需要去承擔某些代價。
所有美善的力量,生發是因為耶穌做為世界的主人,卻甘願讓自己成為接待的客體,去接納所有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