魷 魚 遊 戲

最近最火紅的影集應該就是韓國的「魷魚遊戲」了,其實這類的生存遊戲的劇情這不是第一部,像是在日本有「今際之國的闖關者」,在美國有「飢餓遊戲」。生存遊戲的劇情基本上都是有一個強大的主宰遊戲機制制定者以及被選上參與遊戲的人,他們必須要在遊戲闖關過程中盡力留下來,基本上劇情的設定就是一個必須要互相殺戮才能活著。最後留下來的人可以享有跟遊戲主宰者一樣的財富、位置等等。所以生存遊戲的劇情基本上都在反映真實社會裡面牢不可破的階級實況。不過有意思的是,像是魷魚遊戲或是飢餓遊戲,都會鋪上最後出現反抗者的劇情發展,也是在反映現實社會的反動情節。

如果我們的人生就是有個極強大的主宰者在制定著,那我們會如何參與在這樣的遊戲當中呢?上個星期跟大家分享約伯記,老實說,面對上帝與控訴者之間的協議與看查,約伯大概就只是個被挑中要參與在這場「順服哪裡來」的遊戲裡面吧!不一樣的只是在於我們不會看到殺戮的場面,但卻有關主出來透過問答、對話的方式,看看約伯是否會過關。這世界運行的秩序就在這一位創造天地萬物的主宰,也就是說,創造神想要做什麼我們又能如何呢?即使神本身是會反悔的,又會稍減祂自己作為創造萬物、統管一切的高度與權能嗎?如果不會,那我們在其中要繼續玩遊戲?還是就此退出了?但問題是,怎麼樣都無法sign out的時候,玩下去似乎就是唯一的路了。

這樣說好像很消極,但這卻是我們必須體認到的事實。你的上帝是上帝嗎?我的上帝才是上帝嗎?如果我們只不過是受造萬物當中的一份子,我們又怎麼確知我們所認識的上帝就是全部的呢?那些我們沒有認識到的,如果超過我們自己所設定的「上帝的樣子」有很大的出入的時候,我們是會全然地接受,還是就說那不是上帝呢?我們常常會把約伯記的美好結尾視為我們也會經歷的祝福,但事實上排除了那人為加上去的結尾論,約伯真正得到的是什麼?不是有關他自己所發生困境的解答,是他知道了、認識了他原本沒有感知到的部分。

「信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希伯來書這樣告訴我們,那我們怎麼去理解所謂的「信」呢?是我們已經先設定好結果,告訴自己上帝一定會這樣做,然後也告訴別人。但所望之事指的是我們所期望的結果嗎?還是那一位上帝自己本身呢?同樣的,如果未見之事也是指向這一位上帝自己,那就表示信之所在,就在於我們在生命中看見越來越多上帝的樣貌,即使不在我們的期望值之內,祂仍然是全能、信實、可信的上帝。

約伯的魷魚遊戲,在上帝與控訴者之中,卻讓每一個時代的人們,都在生命旅程中不斷地要去找尋誰才是遊戲的主宰者!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