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死裡活著

這禮拜看到一篇文章裏面有一首詩,覺得很有意思,其詩歌的意思是這樣的:

這是多麼美好的一天啊,
沒有悲傷容身之處,
在今日我們從知識酌飲一杯飲信任的酒,
我們不能單靠著麵包和水而活著,
就讓我們從上帝的手接取些許的食糧吧!

文中說這是魯米的詩集其中的一首,不知道大家看到這詩歌有什麼想法。我第一個想到的是有關耶穌所說生命的糧,以及當耶穌在曠野受試探的時候所說的話。這篇文章其實是在談一個「安樂死」的紀錄,一位高齡104歲的澳洲生態學家,沒有致命的慢性病、兒孫滿堂,而且仍在大學教書,但他卻毅然地作出要安樂死的決定。

這位教授被問及是什麼樣的契機讓自己決定要結束自己的生命,是因為日前跌倒而需要坐輪椅的無助嗎?這位教授卻回答:不是,而是自己漸漸地被剝奪生活能力的時刻,不再能自在地出門旅行、不能讀自己想讀的書、沒辦法好好教書、被強制地撤銷駕照等等,生活其實沒有了自己所擁有的尊嚴。在這過程中有個有趣的插曲,就是在等待執行時,因為簽辦手續需要一段時間,這位教授不耐煩地問:「還要等多久啊?」

在最後的時刻,會場撥放起《歡樂頌》,這位教授開口唱起了這首名曲,他有力的聲音穿透了會場。他其實沒有衰弱到必須結束自己的生命,但他生命的韌性卻為這場死亡給了一個令人深思的課題。

回到前面那首詩歌,如果死亡是上帝早已經給我們的禮物,是要給我們那些許的糧食,我們要如何地走到死亡之地呢?給予全方位的照護在東西方文化之下,卻有著完全不同的見解。我們所認為的「孝道」真的是我們的長輩所想要的晚年生活嗎?安樂死還是個高度爭議的議題,但我們面對死亡卻是隨時在側的真實。

想想,如果我們的身體會衰退,那以元首基督為頭的肢體的我們,會不會也隨著時間而衰退、老去呢?如果會,那是什麼原因呢?這其實是個弔詭的思辨,因為作為主宰的頭的耶穌,是超越時間、空間的存有,但作為肢體的我們,卻受著時間、空間、心理、生理等等的限制。在無限的帶領下,我們又如何能無限呢?

思考怎麼死,其實是在思考怎麼活。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