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紀的感恩

這兩個禮拜參加了兩場壽宴,一是我的阿嬤李施瓊花牧師娘一世紀的生日,一是鄭連德牧師95歲的生日。家人、教會兄姊齊聚一堂,一同獻上感恩及讚美。

記得阿嬤應該在七、八十歲的時候,受邀接任教會松年大學的校長服事。阿嬤以前是老師,擔任校長一職實在是遊刃有餘,但阿嬤在松大的課務、行政、與學員互動等等,都非常兢兢業業地做好每一件事,她其實是個很嚴格又謹慎的人,每一件事情都要做到位,教會的松年大學在那個我讀書的年代裡,真的事很興盛的事工。前幾年她老人家跌倒中風,身體有半邊不良行動,去看她的時候,看起來好像是我去禱告,但事實上,她都會跟我說一些教會牧會的事,其實是我被教導、提醒跟關心了。

我在東門教會服事的時候,鄭牧師已經退休了,可是我每個禮拜還是會在教會看到他,因為當時教會有個日語崇拜,是一群受日本教育或是熟稔日語的弟兄姊妹組成的。這個日語聚會有位日本籍的宣教士在協助,鄭牧師即使行動不是那麼方便,依然每一週都會來參加聚會,或是協助講道。每次跟他打招呼,都會問我:「最近攏好無?」這個禮拜受邀去參加生日宴會,牧師還記得我,不過還是依照上一輩的關心模式:「是結婚了沒?」

這週看到我們子宣傳道在臉書上的經文分享,談到復活的見證,說到我們見證復活的生命是一時刻的基督徒還是每日的基督徒呢?我在這段文字的回應裡面寫:「都不是,是門徒」。若我們看聖經,耶穌呼召的是門徒,而被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的教會開始。跟隨基督的這群人被稱作是基督徒,其實真正的意涵是:這群跟隨基督的門徒。在福音書的大使命也是如此,耶穌不是說「去使萬民作我的基督徒」,而是說「去使萬民作門徒」。基督徒是稱呼,門徒是身分、是使命、是生命。這就是為什麼有的時候我們會被人問說「疑,你是基督徒喔?」

參加生日宴會滿滿是感恩,但在感恩之中也是有淡淡的哀傷。看著阿嬤身體的不便,頭腦卻很靈光的狀況,對自己及家人的要求還是依然一絲不苟。這或許是個性,也或許是她自己成長經驗的累積,又或是長年在教會服事的影響。經上說白髮是年歲的冠冕,這到底意味的是什麼呢?我們的生命不過是70,若是強健可以到80、90,若我們所誇口的不過是勞苦憂愁,那冠冕又會是什麼?

再來之時跟罪無關,是要拯救。耶穌第一次來作為贖罪的祭物,再來之時卻是我們成聖完成之時,那時也不再是除罪之功,而是拯救之功,但拯救也帶來審判,也就是交帳之時。沒有人會知道標準是什麼,但我們可以知道的卻是「門徒」之路,是不是我們的生命之「實」。若走過一世紀,那會是什麼感覺呢?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