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石不生苔

在NetFlix上其實有一些很不錯又發人省思的影片,尤其是紀錄片。像這禮拜很有話題性的「我們的金髮藍眼父親」,講述一位不孕症醫生用自己的精子為患者做人工受孕,截至影片上市已經高達97位有他基因的孩子,影片結尾說這事件的「孩子」數目還在上升當中。另一部也是可以看的就是「禱正」,記錄著從1976年到2016年「走出埃及」組織如何地興起又解散的過程,以及對於同志議題的思考。這些發生在歷史長流裡的真實事件,都在訴說著當時候人們在困境當中所訴說的故事。

這個不孕捐精事件催生了美國對於婦科醫師自己作為捐贈者的禁制法律,令人驚訝的是這位醫師並不是第一個這樣做的人,他只是在其中非法捐贈數量最多的。這當然是很值得思考的議題,為什麼醫生要自己遊走在道德、法律的邊緣這樣行事呢?是認為可以產出更優良的後代嗎?但影片中的這位醫生卻一點都沒有要承認這些是他的「孩子」的事實。

這兩部紀錄片其實都涉及了信仰層面,也就是都用了聖經佐證自己的行為,或是對於人的看法。對於現代社會的我們,在聖經詮釋與理解的面向,已經是越來越多元,也是更加深入與寬闊,但在那個相對保守與傳統的年代,擁有信仰話語權其實是很有威信的,然後以信仰為立意的道德勸說的確很有說服力。在這兩部紀錄片裡面,看到一個共同的要點,就是「認錯」這件事。走出埃及後來解散一個最大的原因,在於這些當時的主事者,很清楚地承認了他們所謂的「導正」,就根本性來說,是真真切切地傷害了來尋求幫助的人們。而這位醫生,自始至終都不願意承認自己所犯下的錯誤,即使他作為教區的長老,多麼地敬虔談論聖經,都不過只是在掩飾自己對於生命的傲慢。

聖經詮釋從來就不會是經文本身的問題,而是在於「詮釋者」本身的意識形態、思想、觀念,甚至社會期待等等的總和。由記得福音派神學思想家斯托得,對於性別議題觀點的反思竟遭來極大的批評,這正反映出了一個人在面對上帝以及上帝所啟示的真理的態度。從真理出發的反思,跟以真理包裝自己意念是完全不一樣的,而我們其實常常遊走在這兩者之間。借用「滾石不生苔」的諺語來說,我們需要常常保持「轉動」,以免那些苔聚積越多。保持對上帝話語的新鮮度,會是我們生命很大的福分。

這幾天看同學PO了一段文說:「我們常常喜歡對人傳福音,但我們其實要對自己傳福音!」這話說得很真實,是我們基督教社群很重要的提醒。「這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這是我們都熟知的經文,願我們的生命都不斷地被上帝調整。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