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永吉教會圖書館書籍介紹

書名:慢的教育
作者:卡爾.歐諾黑  譯者:薛絢
介紹人:高滇玲
 
 
 
慢的教育,慢慢來比較快,養育從容的下一代。
 
此書的作者卡爾‧歐諾黑,他以《慢活》一書成名,主張回歸自然與本性,在《慢的教育》一書中他仍然抱持這樣的觀點。他繞著地球跑,觀察了歐洲、美洲、亞洲各個國家的教育現象,諷刺的是每個國家的父母都拚了命要給子女最好的,卻往往揠苗助長,個人認為這本書不只是對於父母,對老師們也都提供了中肯建議,這本書也是當年帶領我投入另類學校,顛覆我過去對菁英教育、零歲教育看法的一本啟蒙書。自古以來的士大夫觀念,十八世紀吹起了莫札特神童風,多數的父母都唯恐埋沒了孩子的天分,極端造就了直升機父母、怪獸家長,甚至有日本的媽媽除了睡眠時間,把每一秒鐘都獻給了子女,而這樣子卻養出了人類歷史中最受寵溺、最為淺視、最無法獨立的一代。書中細數了這些年來逐漸改變的親職觀念以及童年教育,我個人認為這樣子的潮流早就應該影響全球,引領我們的教育反思。本書章節如下:序:管理童年;1. 都是大人在攪和;2. 童年之初:欲速則不達;3. 學年以前:孩子的正業就是遊戲;4. 玩具:只按一下鍵的遊戲;5. 科技:精密亮麗背後的事實;6. 學校:考試的地方;7. 家庭作業:戴莫克里斯之劍;8. 課外活動:各就各位,預備,放鬆!9. 運動項目:玩真的;10. 紀律:不行就是不行;11. 消費主義:孩子纏功與會走路的提款機;12. 安全:玩火;結語:放孩子一馬。因為書中內容豐富,僅就部分篇章作簡介,在第三章:遊戲是孩子的正業,書中提到很多我深刻認同的觀念,如大自然中有非常多豐富的題材,應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可以自然探索,父母可與子女在探索中增加更多親子互動。作者曾跟一位採訪的九歲孩子聊起:「家裡頭沒有電腦,你不會覺得不好玩嗎?」他說:「我長大以後都要在螢幕前面,不必把童年的時光耗在上面。」這一段讓我特別懷念我以前帶著孩子在偏鄉生活的日子,有點雷同。第六章,學校:考試的地方,這一章特別讓我感觸良多,愛一個人真的很難,當他成績很好,他念的是哈佛,你很容易愛他;但是當他甚麼都不是的時候,你還能夠愛他嗎?我想那才是真正愛的開始。我算是臺灣教育的倖存者,是比較能夠適應的,但我的孩子就很不一樣了,在陪伴他的學習歷程中,我才了解整個社會的教育制度都是為了百分之八十的人而設定的,而忽略那少數不同的百分之二十的人。當我發現自己的孩子不適應於體制內的教育的時候,我有很長一段深思,到底是教育不正常還是我的孩子不正常。比如書上有提到,全世界各地很多的表格、試卷、學術論文都是網路可以找得到的,包括台灣的很多學術論文都是剽竊造假,教育經費再怎麼競爭,世界上任何地方並沒有因為考試而教出通曉知識、善於表達、具有創造力、守紀律、有品德、渴望學習的人,僵化的教育制度真的是出了問題,社會上許多標準都是用考試的成績來衡量,但是真正的天才他是不會被埋沒的,唯有讓孩子長長的一輩子他可以放心地去練習、去發揮、去探索他未來的人生,讓他們能真正走出自己的路。第四章,紀律,書中有提到,若你的小孩從來沒有恨過你,你不算做過父母,有專家指出處罰子女時一定要說明動機,父母發脾氣時要讓子女明白,別人也有脾氣和忍耐的限度,很多孩子的纏功很厲害,我們就容易被打敗,所以要勇於管教。不要只想討好小孩。教養孩子沒有標準公式,只能盡量讓他們感受到安全和愛。結語中:作者指出「放孩子一馬」,做一件事就是一件事,盡力去做,不是急功近利,粗糙又急迫,那快速的社會使得我們身心都發生了問題,現在的局勢在逆轉,有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做基礎,世界各地有越來越多的聲浪出來,希望能夠設法停止把小孩當成物品對待。如果父母能夠做到凡事不再過問,往往很多地方也可以鬆手,孩子就會過好他們的生活,就算他進不了哈佛,也不是一輩子都沒有指望,與其過度的要求孩子,以至於他長大之後失去了自我梳理跟學習的能力。總心得,這本書希望現代的父母,順其自然、盡力而為、放慢節奏、相信直覺,這樣才能避免親子衝突、過分侵權、引發衝突。希望孩子們能過得更快樂,大人也可以過得更安詳,提供所有人能往前走的一條路。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