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手中的康乃馨

前兩天去上課,看見授課老師家社區的警衛擺放了兩箱的康乃馨,上面寫著「歡迎領取」。的確,若我們用手機有注意到,在LINE裡面輸入關鍵字「母親節」或是「康乃馨」,就會出現LINE卡通人物熊大的動畫。這些種種的元素,在在都提醒我們一年一度的母親節又來到了。

在教會裡面通常都會預備不同顏色的康乃馨,但有趣的是我們也都會對顏色所象徵的有所「規範」,但仔細想一想,這些傳統價值所帶來的框架,是不是真的適用所謂的信仰群體呢?最近看到熟識的信義會的同工所寫的文章,談到教會所展現的母親節是個強調幸福美滿的狀態呢?還是在我們真實的處境中,接納、包容、歡迎各種不同的可能性在我們當中,諸如失婚的、喪偶的、離婚的、單身的、無子的、喪子的等等不同的生命。教會所體現的樣貌正是在我們的限制以及軟弱、無助,甚至是憂傷當中。這或許才是教會被呼召的生命共同體。這位同工寫了一句很有感觸的話:「每個不同需要、狀況、遭遇的人,每個疲憊、受傷、或者說『獨特』的靈魂,都應該在上帝的家、也就是「教會」找到歸屬感與安慰、以及使命與呼召。」

這個世界的脈動是什麼?特別在性別議題、關係、角色界線等等,若我們走訪一趟書局,去翻閱一下這類的書籍,會發現已經向前走了很長遠的距離以及時間。而教會呢?前幾年教會界打著「幸福家庭」的口號,但這個口號與追求的價值是否有建基最基本的性別、角色、關係等等,都是必須要被接納、看見以及尊重的層面嗎?當口號變成壓迫的實質的時候,教會是否可以提供給在家庭中受傷的避風港,還是我們只是一昧地追求「幸福」,而忽視了最基本的身為人的美好。

在自己的臉書上有追蹤書局的網路資訊,也有追蹤跟閱讀相關的社群,發現在這些媒體當中越來越多很令人著迷的議題,都是關乎我們習以為常的「倫理」。教會所提供跟追求的愛是什麼樣的愛呢?這禮拜因為是母親節節期來到,就有許多相關的資訊流通,這句話很有力量:「有一天我會想要孩子的,但不是以整個人生為代價*。」反覆思考這句話的意思,乍看之下好像很違背常理。但想想這是不是我們在信仰中真正要去看見與學習的,無論是孩子或是父母,都是「獨立個體」,而不是誰是誰的「私有財」。

在這個可以有不同感受跟情緒的時節,也許,我們胸前的康乃馨,不再因為顏色只是代表在或不在,而是代表我們顧念在任何可能的關係中,被上帝紀念的肢體。或是,要不要配戴也都是可以的。

*節錄「誠品書店eslite bookstore」臉書頁面,電影《正發生》台詞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