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輕旅行

「牧師,一直去參觀廟宇,好嗎?」這次去泰國的輕旅行,若要用一句話來註解的話,應該就是這句了,只是不會用問號,而是會用驚嘆號的肯定句。出發前大概有看了一下行程,跟上網去看看這些景點的內容,就是大概看一下而已,真的到了當地的時候,其實有點被震撼到。雖然多數的古廟都是建築遺跡,但在其中的規模是可以想像當時的宗教規模。或許,對讀神學跟信仰的角度來看,是還滿有火花的,但對學宗教的人來說,這可是大好的機會認識、了解一個完全不同的宗教傳統。

就如同基督教在不同的國家、地區會呈現不同的樣貌,這佛陀在中國、在印度、在泰國也都會呈現不同的樣貌,而在泰國當地,隨著歷史的演變,其實從他們的雕像、建築當中也可以看出自身的演變,就像很有意思的是早期他們的佛陀雕像是只有單薄的外袍遮身,多數看到的是會看到裸露的身軀,但在15世紀之後,會看到佛陀的身上開始多了配件,而且看的出來是貴重的裝飾配件。就在想這是什麼樣的原因,讓宗教神明的雕像有這樣的改變,想到的可能的原因應該是很接地氣的呈現人們生活的樣貌。也就是說,早期還在開疆拓土的階段、還在建立王朝胼手胝足的時期,生活是清苦、艱難的。而在漸漸發展、王朝有了一定的強盛與領土之後,生活也漸漸地好,在神明身上或許就會看見這樣的歷史演變。

從這些在地的遺跡的確會看見這一個國家興衰的歷史,在阿律陀耶古城中的遺跡,其規模可能堪比聖殿的規模,甚至還要更大、更廣。當然,這是泰國極富盛事的一段王朝,其宗教建築可想而知是多麼地壯觀,那種近乎垂直角度的樓梯彷彿顯明了人神之間的分野,不是輕易可以接近的,而所有林立的佛陀卻也有些許不同的表情刻畫。從宗教的角度來看,或許以色列的強盛跟聖殿的規模就是一種強烈正比的常態,對所有強盛的國家來說,其宗教建築就是展現國威的方式。人說的政教分離,基本上就是不太可能的,政教合一才是我們生活的日常,這幾乎是所有人類必須要承認的事實。

回過頭來想想,建堂事工的宏偉其實就是教勢宏大的象徵,只可惜,宗教建築的悲歌就是在將來徒留建築體的巨觀,卻已經失去了微觀的信仰體質。從這個角度去思考事工的大與小,或許在這種無形的視野裡面,也是提醒著我們其中的信仰本質是什麼。參觀廟宇這類的「朝聖」,其實會有很多不同的體會與想像,或許,不是只有耶路撒冷、西班牙,而是在每一條通常「神聖」的道路上,都應該會幫助我們去看見人極想要「成聖」的期盼,也領略到在「神聖」當中的平靜安穩。

在近乎 39度的高溫烈日下,可以心靈平靜地每天走萬步,這若不是在神聖裡的安息,那什 麼才是呢?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