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但書的道歉

最近這一個月以來,台灣社會顯得很不平靜,起先是校園歧視的風波,從高中到大學校園,看似出於玩笑跟反諷,其實都表現了滿滿的歧視惡意。到最近這一週#Me too事件陸續爆出,一方面或許我們的社會已經開始有著讓人可以勇敢說出受侵害的經驗,另一方面也讓我們可以看到,這所謂道德社會的成,其實還很遠。

聖經裡面說「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這句話拿來最為這些事件當中的「道歉」,真的是很貼切,雖然這句話在聖經裡面的上下文並不是在說這個。就拿前兩天的名嘴道歉好了,遭到網路上更多人撻伐的原因,就在於其道歉也只不過是為自己開脫的說詞。這很典型的起首式「很抱歉,我承認做錯了事,但......」,「但是」、「是因為」這個附有但書的說詞,就是我們在這些一連串的事件中值得好好思考的層面。為什麼人的道歉總是無法直接了當地承認自己的過錯呢?為什麼總是要加上很多「但是」、很多原因。這就是為什麼突然覺得這句經文很受用,有沒有錯事很清楚的,任何說的話都是出於那惡者,惡者不是別人,就是自己。

我們的古訓不是教導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嗎?這個從小就被教導與高舉的道德價值,在現代社會其實已經很難找到了,至少在檯面上這些公眾人物的身上,或是這幾個重大的事件中,我們一點都不會學習到這寶貴的教訓。或許,這其中真正的原因是在於我們對於「公義」的價值是很低落的,應該說我們把這古訓用一種極度寬容的方式來詮釋,寬容到好像沒有任何公義的代價跟要求,所以反正只要說一句「抱歉」,就可以得到開脫與赦免的機會。就像那校園惡意歧視的事件好了,我們會聽見說什麼學生已經知道錯了、再給他們一次機會等等的說詞。但,那些被惡意傷害的人的機會在哪呢?人們許很快就會遺忘這些曾經發生的事,但那傷口其實會一直在。

我們的社會好似沒有相對應的「公義」,同樣的事件若是在其他國家,這些學生可能必須要為自己的行為付上勒令退學的代價。但在台灣,錯誤很容易就被寬恕的,就像教會裡面很愛談「愛」,用愛去包容一切,但我們常常忘記了「公義」。我們會說上帝很愛我們,耶穌也很愛我們,但耶穌的愛是顯明在祂付上生命的代價,是滿足公義,因為這公義的要求是我們一點都承擔不起的。愛是建立在公義裡面的,這是上帝的本質是上帝的工作。我們是以上帝形象造的,是以上帝的心意建造的信仰群體,公義是我們應該要關注與追的,不是單只有愛。

唯有在公義的基礎上的愛,才不讓愛變質,變成了只要我喜歡、我都是為你好。一句道歉,道出了我們最不願面對的事實。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