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以為的我

你相信「直覺先來,策略推理後到」這個法則嗎?要小心回答喔,因為我們可能在回答的時候,就已經貫徹了這個法則。這是在《好人總是自以為是》這本書裡面的第三章所談論的,書中談到:「人總是習慣性地自以為是,一開始是快速又強烈的直覺,接著是事後推理。」這還滿有意思的觀察,人們總是編出很多正當的理由,來合理化直覺。

書中提到佛陀說的這句話:「易見他人過,自見則為難。揚惡如颺糠,己過則覆匿。如彼狡博者,隱匿其格利。」還真是一針見血,這就如同我們在聖經當中聽見耶穌的話說,為什麼看見弟兄眼中的刺呢?不過,這本書所強調的是社會群體的判斷通常是直覺性的。這倒是很有意思的觀察,但好像也無法反駁,尤其是最近這麼多有關性別議題的事件發生,讓我們可以很真實地去經驗到這個過程,可是我們並不會特別去思考。就連在宗教場域裡頭,也大多是如,尤其我們的「信仰價值直覺判斷」,更是強烈。

我們會不會常常遇到說有什麼事,但我們會很快地就表達好或不好,然後開始給予很多的解釋、例子、理由去證明好或不好。但都不是真的去分析、評估、推演這事件本身到底是可行或不可行。也許這就是很典型的先直覺、後推理。從這本書的觀點來看,這都屬於所謂「自以為是」的範疇。這樣說起來,我們大概都有這樣的問題吧!不涉入我們的價值判斷其實是很難的一件事,尤其在一些高度敏感的社會議題。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怎麼形容台灣的政治?或是你怎麼看某一位候選人?像這種政治社會面向的,影響我們的並不是推理、分析,而是我們的直覺。這大概就是近年來,基督教不太受歡迎的原因,因為們在許多社會議題當中,都太過於「自以為是」了。

從信仰的角度來看,我們的信仰生活最容易有這樣的問題的就是「信心」,我們對於信心的評估都是直覺的。因為信心而受傷的例子層出不窮,不就是因為我們在「信心」這件事上的自以為是嗎?我們快速地給予一種高度屬靈的價值判斷,卻沒有先去理解與觀看當中的難處或議題。當然這可能也是宗教領域一直在塑造的環境,在我們的組織結構,或是信仰教導中,某種有意識地加在
我們當中的。以至於我們就習慣性地以「基督教」的視野去評斷人,注意喔,裡說的是「基督教」的視野。

如果有那麼一點點可能,莫過於我們對於耶穌教導的體會,樑木與刺,孰大孰小呢?道德至上的社會體系,又有誰可以決定所謂倫理的高度呢?這讓我們好好深思,耶穌凝聚了我們,但我們卻用「我為人人」畫分了彼此。那個我,哪個我呢?對了,這文章的內容可能也很「自以為」!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