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答案的陪伴
作者: ygchurch 日期: 2023-07-29 18:49
這關乎人際互動的描述真是一針見血地道出了我們很喜歡的樣貌,就是一種認為自己的想法總是有益的、是對的,即使沒有這麼認為,但也呈現了我們並沒有好好學習到在聽與說之間的分寸。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熱心,對他人來說其實是沒有禮貌的打擾。在這樣的狀況之下,若我們覺得自己是「吃力不討好」,其實應該好好想想這背後的意涵,是我們的想法竟然被否決了、不被接受了。
「快快地聽、慢慢地說」,這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我們學習傾聽的功課遠遠少於說話的功課,如果我們真的無法進入他人在事件中的真實感受,我們要如何地給予建議或是想法呢?就像我說「我很孤單」,你說「出去走走啊!讀聖經啊!多禱告啊」,但這會是處理所謂孤單的好建議嗎?就像我們永遠無法理解總是笑口常開的人,其實深受憂鬱困擾。但若真的可以明白孤單為何,說真的,「此時無聲勝有聲」,會是最好的「建議」。
基督徒們在信仰中的看見,很多時候都忽略了這項功課。這週在教會的群組,有看到分享的文章:「別在該陪伴時選擇論斷」,裡面提到的三個故事就在說明這樣的道理。我們有時很害怕「沉默」,總覺得應該要說些什麼,可是往往說出來的並不一定有什麼樣的果效。作為信仰群體的我們,更自然地會以信仰的語言或是訴諸所謂的「信心」。有信心是好事,但怎樣才算是有信心呢?這本來就沒有SOP的標準答案,就算我們說「應該要禱告」,但怎麼禱告呢?
曾有兄姊跟我分享到,說我很不一樣,是不會有標準答案的牧者。我想想,其實不是沒有標準答案,而是所謂的答案,在每一個人身上都是不一樣的結果跟面向。如果真要有標準,那就是耶穌自己,但問題是耶穌在每一個人身上的工作也很明顯不同啊!所以在對談中就很明顯地「沒有標準答案」。或許這真正的原因是自己過去在長期的被輔導過程中,很深刻地體會到「無法完全理解」這個關卡的重要性,這不是大打了折扣,而是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同理的契機。
正因為無法完全理解,才能真正的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