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的一點小心得

看到校園雜誌舉辦寫作營,報名需要繳交課前作業,大概是1500~2000字,內容可以選政治類時事(台灣大選相關)、影視作品或是教會或信仰時事等主題三選一。看到了之後就想說來去參加好了,畢竟要從過去的每週文章挑選這三項主題的分享應該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但礙於這時間跟祈禱會相衝突,就早早斷了這個念頭。

想想,每週寫一篇文章,大概是自己到目前為止堅持最久的事情了。老實說,有的時候也不知道自己在堅持什麼,內容好像也不一定有什麼可看性,有的時候還會完全沒有思緒,不知道要寫些什麼。可能是有的時候會有人跟我說都會看我寫的文章,就這樣一點點的鼓勵,就繼續讓自己可以維持每週一篇文章的產量了。

在捷運上若我們注意會看到有張貼短文或是創作詩的海報,這些都是寫作徵選得獎的作品,有時會在車廂內一直盯著這些文字,想著這些作者在創作這些文字的時候頭腦裡在想些什麼,有的新詩甚至感覺很沒有邏輯,但就是可以成為上上之作,可能是我們這種小小平凡人無法明白在詩句裡面浩瀚的意境。相較於網路上有一些就是刻意寫出很無厘頭的話,像是「當你閉上眼睛,你會看見什麼?沒有,你只會看見黑暗」、或是「水,流動、凝結、飄散,在你我之間,依然還是水」。但有趣的是,這些看似沒必要說的話,其實有這深刻的感觸在裡面。

昨天看見一段維尼熊裡面的台詞,這樣說:「when yesterday was tomorrow, it was too much to me」,你覺得這一句話要怎麼翻譯呢?這其實是維尼跟他的朋友在林間的對話,在他們表達彼此情誼之間的描述。這句話簡單的說就是珍惜每一個現在,不管怎麼翻都會覺得語言限制了原本很深很深的情感。這也是維尼電影裡面要結尾的地方的台詞,很有力度的維持了人們彼此之間深厚的感情。或許這就是文字的力量,不在於多或少,而在於每一個字與每一個字串連起來的意義。

以前在神學院上課的時候,聖經學的老師要我們自己閱讀新約原文之後,自己去翻譯經文,而且是直譯。那時覺得這項功課好難,要讀懂原文就已經很難了,還要加上翻譯。後來才漸漸地可以體會這個過程當中去思考經文文字本身要呈現意涵的力量。聖經的翻譯的確加上了詮釋,但在語境的選擇下,仍然幫助我們可以細細地品嚐經文所啟示的上帝。在人的寫作中,陳述了上帝豐富的工作,讓人們得以認識祂。

如果這短短的1000字曾經給您有什麼樣不一樣的體會,感謝上帝,文字承載的重量就在於我們生命故事的開展,有上帝在其中,寫成詩歌、譜成文字,傳唱在你我之間。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