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生命的價值

不知道大家上週專講「翻轉老化的新價值」後,有什麼樣的想法或是感動,被稱為「又長又老」的教派組織,會不會在這個超高齡的社會來說,其實是一大優勢呢?換個觀念、換個角度來想,成熟與成長的契機好像隨處都在,只是我們對自身生命樣貌的理解,可以創造出什麼樣的價值呢?我自己很喜歡的一位天主教神父盧雲,他結束了教學的工作之後,投入在「方舟團體」的服事行列中,在這些多重障礙的孩子當中去服事他們。當然,從學術的領域退下來,也沒有就此退出社會參與的腳步,他繼續著書、繼續陪伴這些孩子。或許可以讓人們得以經驗到些許的天主之愛,這就足夠了。

因應社會的脈動,或許年長、熟齡等等的活動真的都很多,無論是社福機構,或是仿間的社區大學之類的,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活動以及學習課程。有什麼是我們以前想學習而沒機會學習到的呢?在八月份的時候參加了提琴老師的成果發表會,去到會場看到一位看起來應該有70歲的長輩,我坐在一旁以為他是親屬團來加油打氣的,因為在他周圍有好幾個人,也都在談論著跟學琴有關的事。過沒多久,他們就在詢問說有沒有哪裡是可以再練習的場所,這才知道原來這位白髮阿伯也是成果發表的一員。他的曲目在我之後,特地在表演完之後留到最後,就是為了看他的演出。他拉了小提琴、也唱了首民謠,心裡想:「還真是厲害,而且很勇敢。不像我,站在那裡,一整個腦袋空白,都不用刻意抖音手就在抖了」,著實欽佩這學習的心志與演出的勇氣,或許是為自己創造出不一樣的可能性,但站在台上,就是給予我們這些學琴的人的鼓勵。

創造一個新的可能性,如果每個弟兄姊妹都有一個新的可能性,那我們在群體當中是不是就有了更多的感動與動力,就像在專講中談到的幾個例子,從一個人小小的發想開始,進而影響也帶領眾多的人一起參與在其中。從教會的現況來看,有什麼是我們可以創造出的新呢?例如,我們的據點在信義區算是做得還不錯,那有沒有可能創造出在全北市的優良據點呢?若可能,或許就需要更多的參與跟協助。或像是我們有陪讀班,可以花一點時間來關心週六下午來到教會的孩子,還是平常主日禮拜的插花服事,來上插花課,就可以一起參與在其中。聽起來也許都是一些我們很日常的東西,但可能就在我們不經意中,就可以成為刻意的創造力了。

聖經約珥書這樣說到:「以後,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有血肉之軀的。你們的兒女要說預言,你們的老人要做異夢,你們的少年要見異象。在那些日子,我要將我的靈澆灌我的僕人和婢女。」翻轉新價值,是我們都可以向上帝禱告尋求的,這是上帝應許的日子,是我們可以領受的祝福,更是澆灌在我們身上的能力。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