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服事的省思

最近有牧師學長問我要不要參加新眼光寫手的行列,心想這是個滿不錯的寫作操練,就答應可以參加新眼光寫作的服事。不過,這也不是說參加就參加,需要經過試寫跟評閱之後,若是通過就可以參加。所以現在是在等待評閱審核的過程中,想想自己寫作的操練從2009年畢業受派後就開始,當時傳道服事教會的主任牧師要求,每一週都要寫一篇文章放在週報上,題材不拘,像是社會時事觀察、牧會心得或是看書、看電影之後的讀後分享也都可以。其實就某個程度來說,也滿符合新眼光寫手的要求,針對經文的靈修分享,切入社會議題、在地生活、個人生命等等的。

前幾天有關108課綱文言文的爭議也是滿有意思的,老實說在記憶裡完全不記得有讀過引發爭議的《廉恥》一文,還是在網路上再一次地找出來閱讀一次。但有趣的是在找資料的過程中,卻發現一些有關這篇文的研究或是分析以及背景等等的描述,而在這些分析文裡面卻可以看到不同的思考。例如該文所指涉的歷史人物被該文評為沒有廉恥之人,但該人在當時代的社會卻被視為有貢獻之人。倒是覺得這樣的爭議反而凸顯的問題並不是文言文要不要放入課綱裡面,而是在教學現場對於所教導的教材,要教到什麼樣的程度。

這就像是我們在閱讀經文或是查經的過程裡面,是不是可以把很多不同面向的資料都整理出來,經文有其本身的處境與思考,這些在經文裡面的資訊很多時候不會呈現在白紙黑字的經文中,但這些資訊很多時候卻很重要,因為會影響這段經文本身所著重的意義。就像保羅書信的經文,作為系統神學的教材事實上就忽略了書信本身處境化的特性,或是創世記等等被稱為摩西五經的頭五卷書,其背景有關作者、成書時間等等的,也都會影響我們怎麼看待這些經卷。也就是說,作為教學現場,是否該把這些資訊都如實地整理分析呢?還是照著教導者的意識形態與詮釋來理解文本呢?

事實上,參與新眼光的寫作其實也是某種程度在揭露作者本身對經文的理解以及對生活的體驗,這些都會呈現在文本當中,當然是希望透過這些文字對讀者是有益處的。所謂的文言文在跨越時代的教學現場中,要如何能呈現對當代有價值的教導,相信這不是文本本身的議題,而是教學者的議題,但卻也是最難的部分。即便現在大家在閱讀的這篇文章,一定也都帶著寫作者自身的意志,寫作也是一種教導的形式,透過這樣的形式我們都在被填入許多不同樣貌的資訊。因此,盡可能地呈現多元而非單一的可能性,或許是我們可以有更多思考的方法。

盼望透過文字的服事,可以跟大家一起學習,一起來經歷上帝在我們當中豐富的工作,甚願可以通過評閱與審核,開始新的文字服事。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