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用語來思考

自己有在玩手遊,大概一兩款的遊戲,主要是遊戲需要走出家門一直移動的街景類遊戲,這樣的遊戲通常都是透過抓寶或是通過任務來獲得資源,當然也可以透過購買點數之類的。像我這種既不課金(就是購買遊戲資源的意思),也看時間有空才出去走的玩家,就被稱為「佛系玩家」。但有趣的事情來了,為什麼會稱為「佛系」呢?

原來這個詞可能是跟日本有所謂的「佛男子」有關,這不是指著宗教信仰的意思,而是指涉專注於自己的興趣或工作,而不願意走出去與人往來的人,用我們的成語來說就是「不食人間煙火」的這類人。不過來到我們的社會文化環境,這個詞語漸漸地變成了描述一種隨性、看淡一切的態度。倒是很有趣的是,如果沒有跟宗教有什麼關係的話,為什麼要用「佛」呢?用「道」不行嗎?還是用我們的「基督」呢?這樣看來,好像還是免除不了宗教信仰底蘊的概念,也就是大家對於這個宗教體系的基本認知與概念。

從這流行用語就可以知道我們所生活的環境本就深層著某些價值體系與觀念,即使沒有特定宗教信仰的人也多多少少都會被這樣的價值給深化。這種深化並不是說在觀念上呈現多少宗教特質,而是在不經意中就會出現。舉個簡單的例子,像是對價、交換、因果的概念,也會被用在我們對上帝的信仰中,而這樣的思考就跟我們的社會文化底蘊有很大的關係。當然,某一部分是「宗教人」所呈現的自然發展,這一部分就先放一邊不討論,我們要思考的是以「我」出發的核心價值,怎麼被用在我們的信仰認知上。

那我們可能會問,基督教思想有在影響著社會嗎?第一個想到的是「施比受更為有福」,這句話的出自於使徒行傳保羅對著以弗所教會長老們和眾人的講論,在第20章35節「我凡事給你們作榜樣,叫你們知道應當這樣勞苦,扶助軟弱的人,又當記念主耶穌的話,說:『施比受更為有福。』」那我們就會想知道耶穌在哪說過這句話,但當我們在福音書當中搜尋時,發現並沒有一模一樣的詞句,儘管如此,出自聖經的話成了普世的價值,是不爭的事實。還有像是好撒瑪利亞人法案,也是我們熟知的救助準則。

我們生活在一個多元價值的社會裡面,有的時候我們很難分清楚價值背後的底蘊是什麼,但我們可以判準的是這個價值所呈現出來的益處。當我們不斷地在耶穌的生命裡面連結與主的時候,我們就會不斷地被耶穌的生命更新,好使我們可以漸漸地將上帝的吩咐活出來。對了,過年要到了,大家不妨可以注意看看,現在有些百貨公司都會播放詩歌,如果大家在信義區走走的話,聽著詩歌逛街,倒也是一種文化影響的例子。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