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課表的省思

最近一張密集的課表引起了大家的關注,不過在基隆市發生的NET事件更需要大家關注這市政府霸權的作為。在那張課表裡面注意到一直出現「以馬內利」,原來是一間美語學院,在最近這間美語補習班的一些貼文也都被拿出來討論,若有興趣可以上網查查就有了。

在看了很多的分享或是評論過後,想到兩個面向,第一個就是我們或多或少都是「虎媽」,只是大家的程度不同而已。這位在網路上幾乎接近公審的虎媽大概就是我們可以看到的極致表現了。但我們的反應很激烈,是真的因為對這樣的安排感到訝異跟認為這樣不好,還是因為這樣的安排其實也反映了我們作為家長也是會如此安排孩子的生活,只是沒那麼密集而已。才藝班、補習班等等的,哪一樣不是都這樣的被安排進了孩子的生活呢?

第二個有趣的觀察是在這些站在反對面的文字當中,幾乎都談到了這樣高壓的孩子在將來會如何如何的。這就讓我想到了在光譜完全的另一端,就是放牛班的孩子,談到放牛班我們就會說這些孩子將來一定是如何如何,這種所謂的「滑坡」論述很常用在這樣的言談中。但這次的事件不也是某一種面向的「滑坡」嗎?這樣的高壓是不好的,所以孩子將來一定也會有不好的反應。然而,在滑坡理論當中所隱含的某種刻板意識形態已經被視為是謬論,但我們在這樣的課表事件中卻會用這樣的方式去談論事件中孩子的將來。但有有誰可以真的去斷定一個人生命的樣貌會如何地發展呢?

在這個事件中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出現了一些關於自己怎麼長大的文章,或是自己怎麼帶領孩子的分享,本來也想說要來分享一下母親高度「自由、放任」的教養方式,但想想每個家庭都有其不一樣的故事,每個孩子也都有不一樣的樣貌,沒有誰的方式就一定適切於其他的家庭或是每個孩子身上。因為每一個評斷都是「後話」,都是要「長大了」才知道。就像自己有時希望小時候就被送去學音樂,這都是要經歷才知道。現在的我們所論述的都不過是很個案式的討論與分享。所謂的成就沒有SOP,也沒有標準答案,這才是我們應該要努力營造的社會與價值。

有句話說著:「能好好活著」就是一項很重要的能力,的確,每個家長放了多少的期待要孩子去長成什麼樣子,這都是放在我們心裡深處的思考,好與不好,不該是我們判斷的二元準則。突然想到曾看過一位國外應該差不多才10多歲的孩子,可以拉帕格尼尼的小提琴獨奏,想著在她的童年是不是也是要這樣「高壓」的練琴呢?但我們好像就不會覺得她的背後是不是有位虎媽。實在有意思!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