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抗拒到盼望

上個星期日下午開完長執會、小會之後,打開手機看看臉書的訊息,就看到了學姊離世的消息了。在禮拜後有弟兄來跟我說,記得一定要去看學姊,即使再大的哀傷也要去看,但已經沒有機會了。14:28,這個時間我想我會記住一輩子,其實當天家屬就已經決定要拔管了,當真實來到還是很令人難以承受。當天晚上一如往昔的跟教會很熟識的長輩吃飯,在看到她的當下,眼淚就整個潰堤了,在百貨公司餐廳外的走廊上痛哭,用力地擊打倚靠的裝潢隔間牆。那是一種生命缺少了甚麼感覺,上一次這麼痛的感覺是父親離世的時候,這一次,其實我不知道要多久才會好。

大學的輔導特地從美國飛回來,招聚了大學團契畢契們,因為他發現我們都在這個突然的事件中有很多的哀傷,他帶著牧者陪伴回到我們當中。他跟我分享著,這哀傷的過程會從一開始的抗拒到慢慢的接受與平靜。的確是這樣,在知道發生事情後就一直很難接受,雖然頭腦知道離世或許是最好的結果,但心裡的感受卻不斷地抗拒這個事實,才會在星期日的晚上整個崩潰、潰堤了。直到與輔導見面聊聊過去學姊怎麼陪伴的種種,才開始慢慢地要去接受她真的不在了。

作為牧者很常要送弟兄姊妹離開,但自己在面對死亡以及學習死亡的功課,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現在每天還是會在臉書上看到不同的人在寫著紀念的文字,但著這些文字真的只有獻上感謝,若不是上帝的愛,怎麼能夠讓一個人可以用她響亮的笑聲服事了一群又一群的學生以及所有與她認識的人。想起盧雲神父所寫的《負傷的治療者》一書,談及我們都處在負傷的狀態裡,也正因為如此使我們得以貼近人的傷痛。這是耶穌自己展示的生命樣貌,在祂的受苦與死亡當中,進入我們的苦痛與死亡裡面。我們才得以在耶穌的復活裡經歷生命的能力。

談復活,要談論些什麼?是很深刻的神學大道理嗎?還是要像保羅一樣地不斷的論證復活的真實性與可信性,又或是要像多馬一樣親自摸到、親眼看見呢?正當我們在幽暗與哀慟之時,我們可以談論復活嗎?一個人的好甚至一個人的不好,都有很多不一樣的面向,我們的生命被談論,不只是單單說著我們彼此之間的連結,更多的時候是我們在經歷這位又真又活的上帝。在黑暗中的亮光如此地被看見就是這個道理,復活的光鮮亮麗與我們生命的幽暗,交織出最美麗的樣貌。

星期五的祈禱會帶領大家唱『新耶路撒冷』這首歌,這一次唱的時候沒有哭了,因為知道那沒有眼淚、沒有苦痛的生命已經來到,唱著期待有一天能見到祢的面,是與主永遠同在的盼望,也是對逝去者最深的思念。新耶路撒冷的國度在此時在此刻,在彼岸也在此岸。「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永遠與人同住!」願我們的眼淚獻為祭,芬芳又美麗。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