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物理學的發想

這禮拜偶然看到名『數位麵包屑裡的各種好主意』的書,覺得這書名很有趣,再加上看到書的副標題是「社會物理學」,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就拿起來看。翻了十幾頁後心裡生出兩個感想,一是怎麼沒在讀宗教研究所的時候就看到這本書,這裡面的理論真是很有意思,看了一下出版的時間是2014年,剛好是就讀研究所的時期,真是太可惜了。第二個想法是可以應用在宗教學上面嗎?是不是有可能發展出「宗教物理學」呢?在宗教學的領域上可以跟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等結合,那有沒有可能跟物理學這種強調數據量化概念的學門結合。

書中談及的社會物理學,指的是「一門量化社會科學,描述資訊和意念與人類行為之間確實的數學關係」(p.16)這門學科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意念如何經由社會性的學習機制在人與人之間流動,以及這些「意念流」如何影響或是決定企業、社會規範的形成。會被這本書吸引的原因是一開始看到這書裡面談到從傳統到現代的變革,以及不是個體式的決定,而是跟大眾多數的社群互動有關係。這個想法跟現在正在閱讀的『打破個人主義的讀經迷思』一書有相似的概念,也是開始強調聖經文本的社群與閱讀者所處在的社會群體,不再只是一種個人式的閱讀。

作者提到他所倡導的社會物理學主要是在「研究人類行為如何受意念交流的驅動,研究人們如何合作已發現、選擇和學習策略」(p.27)。還沒有把這本書看完,但從這些初步的閱讀中,就開始思考宗教學應用的層面,在與AI對話的過程裡,AI認為結合是有可能的,但有個很大的限制,就是宗教經驗很難量化,或是透過大數據來分析。但若從作者對於這門學科的用意來看,宗教經驗其實也是所謂的「意念流」的交互作用,只是這個意念流可能會來自於神人之間以及人類社群之間。也就是說,在宗教信仰的科儀、儀式上,或是種種的聚會,都是人們對於宗教經驗的流動。也就是說,以理論上來看是有可能性的,只是在實際的操作量化上會遇到困難。

當然,對於宗教經驗的量化,可能對學宗教的或是信仰者來說,是沒有意義的。但反過來想,若我們的宗教生活真的沒有任何可以「量化」的參考值嗎?像是閱讀經典的量、參與禮儀的時數,或是社群聚集的人數多寡等等,或多或少都可以作為量化的資訊數據。信仰者對於神顯經驗的情感或是內在層面的確無法數據化,但我們基本的宗教生活卻是可以明確的很「物理性」的。AI給的建議當中有個很值得思考的,認為若是可以發展出宗教物理學的模式,對於「傳播」會是很有幫助的,這或許可以給予教會增長有新的突破與看見。

書還沒看完,加上理解也很有限,倒是刺激已經僵化的宗教思維也是好事一件,「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領略受造學科的連結,是幸福且喜樂的。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