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有問題

這禮拜查經時被問到了怎麼對聖經有這麼多問題可以問,其實不太知道怎麼回答這個問題,後來想想好像從國中開始參加團契,對聖經就是有一種感覺,然後也會想些有的沒的,而且也對查經類的聚會很有興趣。或許在信仰的這條路上也受了一些訓練,像是歸納法查經之類的,對聖經的疑問總是有增無減。

就像以前讀創世記總覺得約瑟的夢的解釋很有問題,我們怎麼理解約瑟的夢其實都不是他自己說的,而是他的哥哥跟父親說的。再者,若要說當約瑟作為埃及宰相後,夢的應驗也是很牽強,來買糧的只有他的哥哥們,就算後來全家被接到埃及,雅各也沒有向約瑟下拜,更何況是早已經不在的母親。所以對於約瑟的夢一直認為不該放在約瑟的身上,而是要放在雅各家的脈絡,因為創世記的族長史記載的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事實上,約瑟的夢在雅各最後給兒子們的祝福相互映照,這就讓大家去思考了。

阿奎那說:「信仰尋求瞭解」,信仰或許不該只是停留在「相信」或是「信心」的層面,這個層面當然是很重要的根基,但信仰的核心是我們要知道我們在相信的是甚麼,以及我們信心生發的根本原因及源頭在哪。基督教信仰很有意思也很獨特的是,就如聖經上面所說的:「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認識,指的是關係的建立,這是很重要的意義,我們跟上帝之間的認識是關係的建立,而關係的建立基本上不可能停留在表面的。就像我們說認識一個人,不是只知道一些基本資訊,而是跟這人有更深刻的交流與互動。上帝之大,我們可能只知道1%,還有99%可以去發現跟尋獲,這是多麼令人興奮的事啊!

再仔細想想,也可能跟過去的服事有很大的關係,在傳道的幾年服事中,有很大的部份是被訓練查經的部分,自然而然地就更加深對聖經的思考的想法。上個星期介紹的書裡面談到「意念流」,意念在社群網絡裡的流動,作者用流感來比喻,像是傳染一樣,展現行為的人會影響另一個新人。也許就在這樣的淺移默化當中被建立起來了。有的時候會發現雖然問題不一定會立即被解答,或是有答案,就像我把約瑟的夢的理解去跟神學院老師討論,也是給我很不確定性的答案,因為這樣的研究還沒有出現。但在這過程中促使我們更多去親近上帝,在祂所啟示的話語中帶領我們去「認識」祂。

保羅在寫給提摩太的書信中說:「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發掘更多問題的可能性,就會找到更多可能性的答案。樂當一個問題學生,總會在生命的旅程裡遇到指引的老師,給我們一個看見上帝的方向,因為我們總會在寶藏裡發現「驚奇」。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