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過清明

在台灣要信耶穌,可能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祭祖」。以前會聽過家族中若要信耶穌就會被數落說「死無人拜」,但真的是這樣嗎?或許在宗教信仰上的差異所帶來的是誤解,因為不是很了解以至於有這樣的說法。每個宗教都有其「祭祖」的方式,基督教當然也不例外,只是我們在看得見的「禮儀」中並沒有那麼多的程序或是步驟,就好像感覺沒有那麼重視這樣的節日。

在聖經裡教導我們要孝敬父母,這是神所賜的誡命之一,這不僅適用於在世的父母,當然也包括已故的祖先。然而,聖經同時明確禁止偶像崇拜與向亡靈祈求。因此,基督徒在清明時節以合乎信仰的方式來表達孝心,而非進行台灣傳統信仰中的祭拜儀式,例如燒香、燒紙錢或向祖先靈位叩拜。這樣的觀點應該是我們都很熟悉的,也會是多數教會的教導。

這幾年會發現有越來越多的教會,會在清明時節舉行追思禮拜,今年教會也是第一次在禮拜堂舉辦。過去在東門教會擔任傳道時,才知道原來有這樣的聚會舉行,以前在母會印象中沒有過這樣的禮拜。也就是說,掃墓基本上沒有宗教信仰的差別,只是如何進行。但在現今社會可能會因為安葬的方式盛行環保葬,而日趨式微了。但這不該被冠上「不孝」的大帽子,而是從所謂儀式性的展演,進到更內在追思、回憶的層面。在教會中常看到的是獻花以及默禱,排除其他宗教性的儀式,而是用更中性的方式來進行。

事實上,從舊約到新約,一直到很強調「記憶」,當上帝帶領以色列百姓離開受苦為奴的埃及,在第一次逾越節之後,吩咐日後的以色列人們都要每年一次地舉行逾越節,為的就是紀念過去上帝在他們當中的拯救。這樣的吩咐不斷地出現在以色列的歷史中,憶起上帝如何伸手在他們當中,是他們當下繼續前進的原動力。在新約,耶穌在逾越節的晚餐也是這樣告訴門徒們:「每一次你們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我的死,直到我再來。」從這觀點來看,每一次聖餐的舉行,其實就是一次的「追思」,紀念耶穌為我們捨的,同時也讓我們帶著這樣的盼望前進。

在現代社會的處境下,祭祖的問題,應當不必然成為宗教之間的衝突,積極地來說,更是在溝通與分享中,讓許多不甚了解基督教如何過清明的人明白。我們所意愛的更多是先祖生活的點點滴滴,或許有好也有壞,但這些回憶是面對死亡不懼怕的契機,也是我們在追思中獻上感謝的禱告。回憶過去,相思忘不掉,也不需要遺忘,因為這是現今的養分,提醒我們生命的祝福來自於上帝深刻的帶領,幫助我們看見歷史的上帝從過去現在不曾改變,面對未來使我們在盼望中更加添力量。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