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逗點也很好

上週的文章最後提到有關奧古斯丁的思想,在這裡稍微多說一點。在論善與惡的過程當中,通常都是用二元相對的方式來論述,但奧古斯丁並不是將善與惡作為兩相對立的論述,而是認為「惡是缺乏善」的狀態,也就是說這是以善為出發點的論述。簡單說明一下所謂奧古斯丁的「缺乏」論述。

[閱讀全文]

完美的上帝

這禮拜因為在準備雅各書的講章,看到「唐崇榮國際佈道團」粉絲專業上的貼文,剛好是雅各書要理問答的摘要。裡面有一則分享很有趣,是談到

[閱讀全文]

奧運教會我的事

今天是父親節,祝福爸爸們「父親節快樂」!

[閱讀全文]

生命的印記

「刺青」,在台灣或是華人的文化當中總是不入流或是流氓、混混連接在一起,當然可能也跟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觀念有關,不能在身體上打洞或是作畫等等的。這禮拜看到在英國舉辦了一場「刺青藝術展」, 一位英國的刺青工作者展出她的作品,這對整個刺青文化應該是個很有價值的里程碑。不過在西方的文化,所謂的刺青、塗鴉本來就具有某種程度的社會文化意義,也會是某些社會意識的表達方式。但在東方的社會,大概就是會以「道德」為前提來看到這樣的文化吧!

[閱讀全文]

降級不解封的措施

這禮拜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宣布自7/27日開始「降級不解封」,對於宗教集會等的規範是室內50人,每2.25平方公尺1人(維持社交距離1.5公尺), 梅花座且固定座位。老實說,這對教會的現況來說又是一大考驗,大家可以一起來想想,如果我們是決策者,要如何在這樣的規範之下,來恢復教會的實體聚會呢?


[閱讀全文]

化被動為主動

前幾天看到大學團契同學在臉書上的分享,他畢業後就在一間福音廣播節目的機構工作,在分享中他談到兩件事,一件事是對於文字的書寫,因為最近疫情的關係,就多了很多需要書寫e-mail的需要,因此就發現這對他來說是很大的學習。另一件事是這麼多年下來真的很佩服錄製廣播的「說者」, 可以在完全沒有逐字稿的狀況下,就在那可能百分之一秒的思考裡面,就可以將一些靈修小品的文字轉換成口語,並且很流利地說出來。看完他的小小分享以後,就很直覺地回了他說:「講道講久了就會了啊!」。

[閱讀全文]

受 派

這禮拜在我們附近的永春市場也有確診的案例,大家要多多注意平常生活的範圍,傳統市場疫情危機可能從北農事件就已經開始了,對我們來說可能需要更多的警醒在我們自己的日常中。若是知道自己有什麼樣的接觸或可能,真的要遵守好防疫的規範,不可想說身體也沒什麼變化或是症狀,就還是一如往昔的出入。這波疫情對我們帶來了許多不方便,若傳統市場的疫情嚴峻,勢必會改變我們購買菜蔬的方式,用句俗語來說,「天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聽起有些消極,但我們的確有很高的韌性可以來面對嚴峻的環境,也深信若我們可以多盡一點心力,就會為防疫多增一份力量,也請繼續為我們所居住環境的疫情代禱。

[閱讀全文]

諸神黃昏

如果我們是住在未來的人,發現所居住的環境已經被過去的人搞得一蹋糊塗,那我們會怎麼辦?這個概念大概就是電影「天能」的故事主軸,在未來的人回到過去,就是現在,要摧毀一切,因為現在的人們將世界搞亂了,環境、經濟、政治等等的各方面。想法很簡單,那就是回到過去把一切都消除,這樣未來就會有新的開始。不過劇中卻有句耐人尋問的台詞,是說:「 每個時代的人都要自己負責」。這句話很有意思的地方就在於「負責」是什麼意思?又要怎麼去做才是負責?而未來人要來消除過去,不就是因為過去的人的「負責」出了很大的問題嗎?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