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人 生 無 常

前幾天看了一篇一位基督徒教授談到關「如何面對憂愁」的文章。他寫到說:「容易憂愁的人,有個非常不好的習慣,他們經常流連,在過去的傷害裡。他們的思考就打死結,陷入死胡同。憂愁不會使聖徒更有信心,更愛主,而是撒旦的控告,使人更軟弱,脫離教會來自憐,離開團契來自棄。我們都有失意時,這時要仰望主。我們的想法,不要一直流連在同個問題上,留念在主身上。被問題擠住的生命,會憂鬱,我們需要主恩典。不要一直想下去,我們需要聖經的話,當成我們軟弱心思的避難所。」(節錄自https://www.facebook.com/wenlian.chang)

[閱讀全文]

信到只剩下我

前陣子逛書店,又被一本書吸引到。書名很有意思現在先不說,先說說這本書的封面的幾句標語:

「對生命,你是要順其自然,還是控制到死?」

「變得到可以死了,是一項成就,不是挫敗,而這份死不足惜的自由,值得大肆慶祝。」

「你怕老嗎?怕死嗎?我們是想活得更久,還是活得更好?」

[閱讀全文]

信仰壞習慣

上個星期主日禮拜後坐在台下靜靜地聽著賴牧師的分享,不知道大家的感受是什麼,對同樣作為教會的牧職同工的確聽到了很多的提醒,也有一些思考的好奇。先說說好奇好了,聽完後就很想聽聽有關「從沒有地上的父親到有天上的父親」的這個過程,是如何在信仰中度過這段人生可能是很辛苦的一段日子。思考的是如果這些教會的事情發生在我身上,那我會怎麼去處理呢?那天晚上在家就想了很久,然後就得出一個答案,那就是不管怎麼回應這些事情的主角都會不滿意,除非回應的方式是當事者「想要」且「符合自己所期待」的,才有可能把事情完滿解決。但問題來了,當事者的想要真的會是對教會有益處的嗎?還是只是滿足自己可以「被看見」呢?人們當然都希望被看見,上帝也都看見每一個人,可是這個「被看見」到底是出於什麼呢?

[閱讀全文]

針針扎心的刺

關於「魔鬼」(撒旦),好像是信仰中很難解釋的一大難題。畢竟在聖經裡面關於魔鬼或是撒旦的經文有不同的面向,有墮落的天使、也有像靈一樣的,當然也有在約伯記裡面所描述的在上帝身旁的控訴者。所以到底這魔鬼或是撒旦是好還是壞呢?是有損我們生命的,還是無所妨害呢?而在信仰生活中我們所談及的這件事又有多少是跟聖經所記載的相關聯,還是已經有太多我們自己的想像跟解釋摻雜在裡面了呢?因為我們太習慣把所有一切相反對的,或是不好的都歸類為「魔鬼」、「撒旦」了,套一句現在流行的話說,「牠們連躺著都中槍」。

[閱讀全文]

到那寬闊之地

    小時候的數學題目,常常都會遇到問說:「從甲地到乙地,如果有20棵行道樹,每棵樹的距離是多少,那從甲到乙總共有多遠?」稍微慢一點的方法,就是在計算紙上畫出20棵樹,然後慢慢去算全部的距離。但每一題都這樣算,可能考試時間到了,就只算好兩三題吧!至於有什麼快速的算法,那就留給大家自己來想了。

[閱讀全文]

明白上帝的引導

這個星期看了有關唐崇榮牧師服事團隊所分享的一短有關唐牧師的回答,是有關兄姊提問「要如何明白上帝的旨意」的回覆摘要。這段文字讓自己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好像被打開了什麼,領悟了新的想法。以前大學的時候接受傳福音的訓練,都會用到「四律」,就是四個屬靈的定律。在其中有關一點就是「上帝在你生命中有個美好的計畫」,這其實也是我們在信仰生活中常常會聽到的用語,像是命定啊、藍圖啊、旨意啊等等,大概都是這個觀念。不過仔細想想,這個美好的計畫到底是什麼,若是按照四律的法則來談的話,主要是在說上帝拯救的計劃與行動。而這個計劃與行動就會在第三律耶穌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及復活而完成。所以有關計畫、藍圖、命定等等,應該說的是上帝早就已經在聖經、受造世界、耶穌基督向我們顯明出來了。可是為什麼我們還是會常常在問「如何明白上帝的旨意」呢?

[閱讀全文]

我 的 母 語

這個星期四早上的查經班,在唱完詩歌之後說到若不熟悉台語的兄姊可以用華語聖詩的版本,不知怎麼的就開始教起了白話字。語言是溝通的工具,當然也是生命的載體,特別是我們說的「母語」。什麼是母語呢?母語的英文叫做「mother tongue」意思就是媽媽,當然也可以是爸爸說的語言,不過我們現在對於母語的定義不是很清楚,所以就會有些意識型態的包袱加諸在語言上。

[閱讀全文]

再思你很特別

星期五開始的兒童營,很感謝上帝一切都很順利,無論是課程的安排或是餐點的預備等等,感謝每一位同工熱心地協助、分擔不同的事工。「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深深相信聖經當中所說的在我們的教會生活中,都是又真又活得讓我們不斷地經驗上帝的恩典。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