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白煙嬝嬝的背後

這個星期在我們這麼多政治上的烏煙瘴氣的消息中,可以帶來一個嶄新未來的好消息是新的教宗已經選出來了,這位教宗讓人感到興奮的不只是他的國籍,還有他是一位「理工男」,這點在網路上倒是形成一片歡呼。日前聖方濟離世的澆息傳出,就讓人感到「秘密會議」電影這麼快就很真實地呈現在大家眼前,無論是對梵蒂岡或是世界的人們,無一不在企盼「白煙」裊裊升起之時。當然,我們也在禱告中紀念新教宗的產生,這對事對世界局勢有著深刻影響的人物之一。

[閱讀全文]

跟著耶穌前進

這禮拜台灣的地方宗教盛事,應該就屬白沙屯媽祖繞進活動。曾有兄姊來跟我分享,很擔心自己的家人跑去參加媽祖遶進活動,我卻直言「很好啊」。或許大家會覺得怎麼從一個牧師口中說出近似支持的回應,有失作為福音宣講者的樣貌。但在很好啊之後,其實是一連串的「理解」,因為接著說就去關心家人參與的過程,每天急行軍的路程,去理解家人為什麼想要去參加,是帶著什麼樣的心情或是期待去參加。這些問題看似平常,但事實上也是許多未信主家人的疑問,也會疑問著為什麼我們要花這麼多時間上教會,要花很多時間禱告、讀聖經等等。若果說我們尋求心靈的平安,從宗教的角度來看,參與在繞進活動,可能也是一種尋求平安的過程與方式,只是我們完全不了解而已。

[閱讀全文]

我在大專的日子

從神學院畢業到教會服事,受到主任牧師指派,開始參與在教會聚會的科大大專團契。早期教會因為看見鄰近的台北科技大學學生的需要,就開始了關懷與接待的服事,漸漸地就成立團契,進一步擴展關懷幾個不同的科技學院的學生,組成科大聯合團契。在參與大專的服事中,也成為團契與教會之間的橋樑,資源共享、彼此協助,像目前教會的華語禮拜司琴、陪讀班課輔老師,都是邀請大專學生一起來協助,也有畢業生繼續在我們當中一起服事與敬拜。

[閱讀全文]

從靜默到歡歌

今年北四區信義小區受難日聯合禮拜在教會舉行,從前幾年開始,北四區就將全區域的聯合性聚集大禮拜的方式,改為以較小區域的連結方式。今年分為信義區、松山南港區以及汐止區,各區域可以在受難日舉行聯合禮拜,也可以在今天復活節,就像汐止區一樣,舉行復活節聯合禮拜。這次因為是主要場地舉行的教會,自然也就主要設計禮拜的進行,無論禮拜如何設計,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來參與的弟兄姊妹一起思考跟紀念耶穌所成的事。

[閱讀全文]

2025年4月永吉教會圖書館書籍介紹

書名:四種愛
作者:魯易斯 介紹人:鍾金蘭

  

本書是英國著名神學家C. S. 魯易斯於1960年出版,愛在希臘字原本分為四種:親愛、友愛、情愛和無私的愛,魯易斯用他的敏銳的洞察力將這四種愛加以分析並以幽默的方式予以闡訴。

[閱讀全文]

2025.04.13受難週每日靈修

0414(一) 路加福音19:45-48

摘要:耶穌潔淨聖殿,趕出作買賣的人,說:「我的殿必作禱告的殿,你們倒使它成為賊窩了!」      

思考:誰因制度性的宗教權力被排除在外?

回應:若耶穌今日進入我們的教會/內心,會潔淨什麼?哪些東西讓我們的「聖殿」不再是禱告的地方?

0415(二) 路加福音20:1-19

摘要:耶穌與法利賽人和文士辯論權柄問題、稅金歸誰、死人復活等議題。

思考:教會是否習慣自我防衛,或學習耶穌面對挑戰的方式?

回應:我們對於信仰的問題是否真心尋求?還是像文士一樣只為試探?我們是否願意接受挑戰,進入更深的真理旅程?

0416(三) 路加福音21:5-24

摘要:耶穌預言聖殿被毀、末日臨近,並提醒門徒要警醒禱告,不要沉醉貪食醉酒。

思考:教會是否過度依賴制度性結構?當結構倒塌時,信仰是否還能持續?

回應:在後疫情、戰爭、氣候危機的現代,我們如何活出不被驚嚇的信仰?如何辨識真假「末日敘事」?

0417(四) 路加福音22:7-23

摘要:耶穌設立最後晚餐,與門徒共進逾越節晚餐。

思考:我們是否願意領受那「為你們捨的身體」?

回應:我們是否也曾在「黑夜」中掙扎過神的旨意?是否願意「醒著」陪伴他人走過那段黑夜?

0418(五) 路加福音23:26-49

摘要:耶穌被捕、受審、被釘十字架並死亡,士兵嘲笑祂,旁邊的強盜一人譏笑,一人悔改。

思考:你是兩個強盜中的哪一位?我們是否能承認自己的罪?

回應:在十架下,我們是否仍尋求解釋與答案?或者能夠與那位垂死的耶穌一起進入沉默、苦難與愛的極致?

基督徒過清明

在台灣要信耶穌,可能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祭祖」。以前會聽過家族中若要信耶穌就會被數落說「死無人拜」,但真的是這樣嗎?或許在宗教信仰上的差異所帶來的是誤解,因為不是很了解以至於有這樣的說法。每個宗教都有其「祭祖」的方式,基督教當然也不例外,只是我們在看得見的「禮儀」中並沒有那麼多的程序或是步驟,就好像感覺沒有那麼重視這樣的節日。

[閱讀全文]

蒙恩的生命on line

如果你知道生命本該在某個時刻可能會結束,但卻突然地有了新的開始,你會如何繼續活著?這禮拜去參加了在傳道服事期間的教會退休牧者的告別式,如果保羅生命的轉變契機在於大馬士革的路上,那這位退休牧師的契機就在於神風特攻隊的悲壯裡。在他年僅20歲就被迫在戰爭中要以特攻隊的壯舉為國捐軀之時,但兩顆原子彈改變了一切,日本宣布戰敗,戰爭結束了,神風特攻隊成了歷史,而牧師也開始了完全不一樣的人生。牧師說他本該在20歲就死去的,後來多的每一個日子都是上帝的恩典。他是台灣生命線之父鄭連德牧師。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