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建 堂 的 想 像

今天來作點夢好了,記得以前某候選人的競選標語「有夢最美,希望相隨」。 很高興也歡迎台南大同村教會高牧師前來請安,為了是教會的建堂需要,願上帝的帶領都與大同村教會全體兄姊同在。

[閱讀全文]

虛空的虛空

臉書常常會提醒過去曾經發生的事情,這個禮拜就出現了四年前的封牧紀錄。日子很快就過去了,過去的這一週結束了傳道書的查經(插話打一下廣告,還沒有參加查經班的兄姊可以來看看,討論、分享都很精彩,錯過傳道書的,不要再錯過加拉太書了喔!)。在傳道書要結束之時,「年輕人哪,你在年少時當快樂;在年輕時使你的心歡暢,做你心所願做的,看你眼所愛看的;卻要知道,為這一切,上帝必審問你。所以,當從心中除掉愁煩,從肉體除去痛苦;因為年少和年輕之時,全是虛空。你趁着年輕、衰老的日子尚未來到,就是你所說,我毫無喜悅的那些歲月來臨之前,當記念造你的主。」時間其實一下子就過去了,保握當下的喜樂與滿足是很重要的,上帝必會審問跟紀念創造的主,都在告訴我們生命真正的軸線是在上帝的手中。過去四年,有哪裡不一樣了?還是一陳不變呢?

[閱讀全文]

舊道理新觀點

這一個星期被一大堆吉卜力的照片給洗腦了,各樣的「迷因」梗圖出現在各式各樣的層面當中,就連神學生或是傳道師的生活也被作為這個題材。一開始是看見朋友貼出有關媽媽帶小孩標語圖,照片用的都是宮崎駿的動畫截圖,好像是一個叫做「第一屆吉卜力大喜利大賽」開始的,吉卜力公司釋出400張免費的劇照,讓網友們各自發揮創意,掀起一陣社群梗圖創意大賞。不過連看了幾天之後,就有一點麻痺了,想說這好好的劇照,一定要配上這些令人很有感的標語嗎?尤其看到那個有傳道師的,還真的發現以前也是這樣過來的,但好像不太會特別去注意這些被說出來的甘苦啊!

[閱讀全文]

2020年9月永吉教會圖書館書籍介紹

24個快樂婚姻的祕訣 
原著者: 古威廉 譯者: 呂端五
介紹人:呂端五
 
 
 

[閱讀全文]

人 生 無 常

前幾天看了一篇一位基督徒教授談到關「如何面對憂愁」的文章。他寫到說:「容易憂愁的人,有個非常不好的習慣,他們經常流連,在過去的傷害裡。他們的思考就打死結,陷入死胡同。憂愁不會使聖徒更有信心,更愛主,而是撒旦的控告,使人更軟弱,脫離教會來自憐,離開團契來自棄。我們都有失意時,這時要仰望主。我們的想法,不要一直流連在同個問題上,留念在主身上。被問題擠住的生命,會憂鬱,我們需要主恩典。不要一直想下去,我們需要聖經的話,當成我們軟弱心思的避難所。」(節錄自https://www.facebook.com/wenlian.chang)

[閱讀全文]

信到只剩下我

前陣子逛書店,又被一本書吸引到。書名很有意思現在先不說,先說說這本書的封面的幾句標語:

「對生命,你是要順其自然,還是控制到死?」

「變得到可以死了,是一項成就,不是挫敗,而這份死不足惜的自由,值得大肆慶祝。」

「你怕老嗎?怕死嗎?我們是想活得更久,還是活得更好?」

[閱讀全文]

信仰壞習慣

上個星期主日禮拜後坐在台下靜靜地聽著賴牧師的分享,不知道大家的感受是什麼,對同樣作為教會的牧職同工的確聽到了很多的提醒,也有一些思考的好奇。先說說好奇好了,聽完後就很想聽聽有關「從沒有地上的父親到有天上的父親」的這個過程,是如何在信仰中度過這段人生可能是很辛苦的一段日子。思考的是如果這些教會的事情發生在我身上,那我會怎麼去處理呢?那天晚上在家就想了很久,然後就得出一個答案,那就是不管怎麼回應這些事情的主角都會不滿意,除非回應的方式是當事者「想要」且「符合自己所期待」的,才有可能把事情完滿解決。但問題來了,當事者的想要真的會是對教會有益處的嗎?還是只是滿足自己可以「被看見」呢?人們當然都希望被看見,上帝也都看見每一個人,可是這個「被看見」到底是出於什麼呢?

[閱讀全文]

2020年8月永吉教會圖書館書籍介紹

書名:邁向自由-活出神兒女的樣式

作者:蘿斯瑪麗・米勒  譯者:趙鄭簡卿

介紹人:邱仲薇

     本書敘述作者人生中最動盪的十年。作者發現其誤解恩典的真義,例如她認為將生活安排的井然有序,心就可以安穩,直到生命中第一個危機爆發,才真正意識到她不僅無法掌握自己,更無法控制生活周遭的每件事。而這樣的失控產生新的需求,就是對自由渴望。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