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2020年5月永吉教會圖書館書籍介紹

書名:蒙召赴死的聖徒
作者:潘霍華 導讀.選讀:鄧紹光 譯者:范鳳華
出版社:基督教文藝
介紹人:呂谷風
 

本書是由潘霍華的四種作品集合而成,有「追隨基督」、其在獄中書寫的書信、雜文以及詩歌,雖然看似隨興之作,卻富含神學意涵,也因為有許多神學邏輯的論證與神學家代表神學觀在其作品中,因此對於許多神學家還尚陌生的我讀起來不是很輕鬆,尤其是書信與雜文,看似沒有圍繞一個大主題,但當將每一段都細細消化與理解後,其實可以看見有所聚焦,以下就以文體分成二個部分來談我在這本書中所看見的。

[閱讀全文]

生命的界線

「安樂死」,這個極具有爭議的課題,不知道我們聽到的感覺是什麼?還是我們是否支持或反對呢?聽到安樂死我們大概就會想到「 瑞士」這個國家,瑞士在1982年就成立了一個協助死亡的機構,名為「出口」。這個機構成立的主要目標就是在探討:有病在身的人,病痛難以忍受時,是否有辦法可以減少受苦的時間,而不是繼續延長壽命。

[閱讀全文]

回 家 之 路

今天是玉山神學院紀念主日,請大家繼續為著原住民神學教育、傳道人培育的需要代禱。玉神派俊凱同學來到我們當中真的很高興,因為俊凱是我大學的時候參加大專「原住民生活體驗營」在台東溫泉部落認識的青年。當年在部落他是孩子王,而現在已經是投身神學領域的預備傳道人了。時間過得飛快,當初去部落也沒想到會就此與原住民結下這麼深刻的情緣,也因為台東溫泉部落的影響,讓我在神學院畢業準備受派之時,有機會可以自願被派至有都市原住民牧區的東門長老教會。

[閱讀全文]

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這是之前引起很大回響的一部電視劇的劇名。在這一兩週裡面也真實發生在我們的社會中,就是有關精神病患者犯罪的精神認定問題。在這個兩難中最常被提起的就是我們與「惡」的距離。有關這個難題也看了很多在網路上的資訊或是一些精神醫師的專業分享,有關生命的問題都是很難單一的解釋或是簡化的。比如說知覺失調,什麼樣的程度真的可以量化嗎?對於有精神失調的患者家庭來說,或許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困境與關係斷裂的問題,但對於因此而失喪家人的人來說,何嘗不也是可能造成某種程度失調的重大打擊嗎?

[閱讀全文]

一點小信仰

已經來到五月了,自從武漢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已經過了100多個日子了。這禮拜看到一篇文章,談及有關近日連續的零確診之後是不是漸漸地回到「以前」的生活。在這文章中所談到的主要也是跟指揮官的想法一致,這些看來為了防範疫情的各種防疫措施,在將來必須要內化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就是說勤洗手、戴口罩等等都是將來必要的生活方式,而那種自由自在基本上已經過去了,隨之而來的是某種條件之下的自由自在,但老實說,附加條件就稱不上是自在的生活了。更有意思的是,在這幾個月的防疫措施中,連以往很常流行的腸病毒或是流感都有趨緩的局勢,這其實也證明了人們對於自身防疫若是做到位,病毒的侵襲真的就會少很多。

[閱讀全文]

在服事中看見新的可能

  

(解說:主日經文是約翰福音五章1-18節,右邊用水盆插花代表畢士大池的醫治,左邊五種花材代表畢士大池所在的長廊)

[閱讀全文]

2020年4月永吉教會圖書館書籍介紹

書名:我的應許地:以色列的榮耀與悲劇
作者:亞瑞 · 沙維特 譯者:葉品岑
介紹人:鍾金蘭

作者亞瑞 · 沙維特是以色列知名的作家與評論員,他的曾祖父是1897年第一批來到以色列考察的猶太復國成員之一,作者藉由家族文獻、個人歷史及訪談訴說以色列的故事。

[閱讀全文]

亞伯蘭的奇幻旅程

如果你問我在舊約中最喜歡的人物,第一名是雅各,再來是亞伯蘭,最後是約拿。為什麼最喜歡雅各呢?應該是因為他的「抓」吧!某種投射作用的感覺。至於還有約拿,是因為這人真是個真性情的傢伙,也很真實的反映了我們在內心不敢講出來的那種「憑什麼」的情緒。今天就來談談亞伯蘭吧!這一位閃族的後裔,作為上帝所揀選的民族的祖長,他又是如何地經驗上帝顯現以及介入他生命的過程。來到21世紀的基督教會信仰其實有時候沒有那麼真實,所謂的真實的意思是我們經驗上帝的過程跟聖經當中所出現的這些啟示其實已經很不一樣了。我們現在的信仰講求「效率」,像是更新的效率、恩賜的效率、禱告的效率甚至祝福的效率,速食性的、消費性的。我們的信仰講求的是「結果」,像是求印證、祈禱要有效、回應要明顯等等,可是這一些如果我們真的很仔細閱讀聖經,其實少之又少,不會說沒有但不是全部。

[閱讀全文]